自我意识的发育
时间:2008-05-08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自我意识的发育网
关键字:自我 意识 的 发育
自我意识是人类自身认识自己的第一步心理过程。经过心理上的自我意识的发育,婴儿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物体相互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出生后逐步形成的。根据观察,婴幼儿要在1岁左右,这种自我意识才能逐渐形成。
1岁以内的孩子,经常把自己的手伸在眼前凝视,似乎是在观察研究皮肤表面的纹络,又好像在观看奇异的手指。孩子在啼哭时会把手指伸到自己的嘴里,自己玩耍时也会把手指伸在嘴里,不断地吸吮,似乎是要得到与吸吮奶头一样的满足,这种现象提示人们这时的孩子并没有把手指当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是当做一种玩具,说明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但是,随着孩子月龄的增加,终于有一天孩子不再把手指往嘴里放了,这才说明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这多半是由于孩子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嘴里用力咬了一口,感到了疼痛,才开始觉察到这是自己的身体并非与自己无关的玩具或其他东西。此后,逐渐不再把手指往嘴里放,即使偶尔又放入嘴里,也不会再去用力咬指头了。由此可见,认识自我也是要经历痛苦的。除此之外,还有孩子的生理需要也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如肚子饿了,需要吃东西,口渴了希望吃奶喝水,内脏的感觉神经,受到饥饿的刺激,尿床了,皮肤有了潮湿的感觉,最初只能是啼哭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通过自己的啼哭,得到了妈妈或其他人的帮助,解决了自己需要或盼望的问题,逐渐认识到妈妈或其他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媒介,孩子便开始出现了自己的需要,要经过别人的支持帮助才能解决,这时出现了自我认识的萌芽,开始认识自身和别人的关系,这就是最原始的自我,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基础,这种能力一般在出生后8~10个月左右逐步出现。
在自我意识未完全成熟之前,在婴幼儿的脑子里,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物体是同一的,如孩子的身体活动时,他能够了解是自己身体在动。但是他认为是自己的活动使外界的物体也在发生了活动,对几个月的孩子,妈妈常在其床上的空间里挂上几个气球、玩具,如果由于孩子的活动使气球活动起来,孩子就会立即感到十分有趣,便反复地去动,使其越动越大,这种反复重复同一动作的行为,心理学上称做“循环反应”,这种循环反应会激发孩子的兴趣,经常不断去重复某种反复的循环,这种循环反应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促使其尽快意识到自我,认识他自身与周围的物体产生不同的变化,在孩子活动时,育儿者要不断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反复告诉,就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发育,因为重复就是增进记忆的重要方法。出生后几个月的孩子,由于还不会讲话,无法表达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只能用哭来表示,如果孩子哭时,妈妈什么话也不讲只给予满足欲望,孩子会认为妈妈与自己是一体,相反如果妈妈边满足欲望,如喂奶、喝水、换尿布等,边告诉孩子“妈妈来了”,这便有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逐步认识到妈妈和自己是两个人,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一是靠以上说的反复循环式的活动,二是靠温柔体贴的语言交流,分清你、我、他。
上一篇 小儿胎迹怎么办 | |
下一篇 怎样处理小儿头发稀少?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