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东成长记 >> 宝宝健康 >>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时间:2007-05-30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母乳性黄疸网
关键字:母乳  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黄疸之一,随着母乳喂养的逐渐普及和对其认识的提高,它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母乳性黄疸是美国Arias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60年代早期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2%,随着对其认识的提高,从80年代起文献报道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如DeAngelis(1982)报道母乳性黄疸占20% 。国内报道发生率为7.7%。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有定论。最近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因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摄取胆红素的能力不足,酶活力低下,肠道缺乏细菌,当胆红素经过肠道时,形成尿胆原较少,而被重吸收较多,如胎粪排出延迟,增加了胆红素的重吸收,加重黄疸。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赖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先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因这些少见的病理性黄疸大都在24小时内出现重度黄疸,而母乳性黄疸是在3至8天出现的且为轻、中度黄疸。

  治疗方法为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上一篇 漫谈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下一篇 男孩包茎和包皮过长怎么办




相关信息
1、母乳喂养可防低镁血症
2、准妈妈母乳喂养问题串串烧
3、吸奶器——上班妈妈母乳喂养好助手
4、吸奶器——上班妈妈母乳喂养好助手
5、母乳喂养有利于儿童不哮喘 - 宝宝健康
6、母乳喂养可预防孩子焦虑 - 宝宝健康
7、新生儿发黄疸的原因 - 儿童疾病
8、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症状 - 儿童疾病
9、如何诊断新生儿黄疸? - 儿童疾病
10、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 - 儿童疾病
11、如何治疗新生儿黄疸? - 儿童疾病
12、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 - 儿童疾病
13、母乳性黄疸 - 儿童疾病
14、怎样提高母乳的质和量
15、母乳不足的原因和下奶方法
16、母乳不足的原因和下奶方法
17、吃母乳或配方奶要补钙吗?
18、如何选择母乳替代品(代乳品)?
19、十种母乳喂养的错误
20、贮存挤出母乳的通用准则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