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东成长记 >> 宝宝健康 >> 口炎

口炎


时间:2007-05-30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口炎网
关键字:口炎      

      口腔粘膜的炎症称口炎(stomatitis)多由病毒,细菌、真菌或螺旋体引起。本病在小儿时起较多见,尤其是婴幼儿更常见。可单独发病亦可继发于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全身性疾病。如病变仅局限于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或口角炎。

      -、鹅口疮

      鹅口疮(thrush oral pandidiasis)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使用污染的奶具或新生儿在出生时经产道均可导致感染。

      【临床表现】本病特征是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物质,它略高于粘膜表面,粗糙无光、最常见于颊粘膜,其次是舌、牙龈、上腭,甚至蔓延到咽部。起初呈点状和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片,形似乳凝块,但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无全身症状,偶可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治疗原则】1、保持口腔清洁,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2、局部用药,局部涂1%甲紫溶液。病变广泛者,可用制霉菌素10万U/次,加水l~2ml涂患处。

      二、疱疹性口炎

      疮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亦称疱疹性牙龈口炎,由单纯癌疹病毒感染引起,全年可发病,1~3岁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有低热或高热(体温达38~40℃),牙龈红肿(牙龈炎),触之易出血,在牙龈、舌、唇内和颊粘膜等口腔粘膜上可见单个、一簇或几簇小水殖,迅速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上面覆盖白色膜样渗出物。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较大溃疡,周围粘膜充血,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口唇可红肿裂开,近口角及唇周皮肤可有疱疹,局部疼痛,出现流涎、拒食、烦躁、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较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0~14天愈合;淋巴结肿大2~3周消退。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不累及牙龈和颊粘膜,颌下淋巴结不肿大。

      【治疗原则】①重视口腔卫生,勤喝水。②局部处理:局部涂锡类散、冰硼散等中药,疼痛重者进食前在局部涂2%利多卡因、③对症处理:发热者用退热剂。

      三、溃疡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ulcerative stomatitis)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口腔不洁更利于细菌繁殖面致病。

      【临床表现】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舌、唇内及颊粘膜处,可蔓延到唇及咽喉部。开始时口腔粘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形成假膜,常呈灰白色,边界清楚,易拭去,遗留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见大量细菌。局部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常有发热,可达39-40℃,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饮食甚少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治疗原则】①控制感染,选用有效抗生素。②做好口腔清洁及局部处理。③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上一篇 百日咳
下一篇 乳糖和蔗糖不耐受症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