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防治手册
时间:2007-05-30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防治手册网
关键字:营养 缺乏性 贫血 防治 手册
病因分型
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这些造血物质的缺乏可归因于其摄入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如长期腹泻、呕吐、肠炎、急性和慢性感染时食欲减退等,此外长期慢性失血和体内某些代谢障碍也可以成为造血物质缺乏的病因。
根据临床特点,本病分为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和营养性混合性贫血。前者是机体中铁的缺乏,后者是叶酸和维生素 B12缺乏所造成的,营养性混合性贫血为两者都不足所致。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cemia)是小儿的常见病,主要发生在6月至3岁的婴幼儿。具有小细胞低色性、血清铁和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良好等特点。
自诊要点
如发现孩子有如下症状,应怀疑有营养缺乏性贫血:
1.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缺铁性贫血,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龄儿童可在课堂上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维生素B12缺乏的贫血,表现为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少哭不笑,对周围反应极不灵敏,嗜睡不认亲人,运动功能发育慢或反而倒退,不易出汗,严重的可发展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叶酸缺乏性贫血不出现这些神经精神症状。
2.皮肤粘膜苍白。缺铁性贫血,常见口唇、口腔粘膜、指甲和手掌明显苍白。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贫血,除脸结膜、口唇、指甲等处明显苍白外,见皮肤呈腊黄色、颜面稍显浮肿、头发细黄且稀疏。
3.肝、脾肿大。缺铁性贫血肝脾肿大很少超过中度。并伴淋巴结轻度肿大。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性贫血,淋巴结肿大不明显,以肝肿大为明显。
4.食欲减退。缺铁性贫血,常伴有疲乏的症状。年幼儿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自述无力。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的贫血,常伴有恶心或呕吐,大便稀薄,含有少量粘液,无白细胞等异常改变。典型病例可见舌面光滑,舌下正对下中门齿处发生溃疡。
出现如上症状,应带孩子到医院进一步化验,如血液检查结果表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值均低于正常,则能够确诊为此病。
预防措施
首先应做好婴儿喂养指导。母乳中铁虽不够,但其吸收较好。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或及早在食物中加铁。
加用强化铁的饮食,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早产婴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最简单的方法即在奶方中或辅食中加硫酸亚铁。对母乳喂养儿每日加1~2次含铁谷类。尚可交替使用硫酸亚铁滴剂,足月儿纯铁用量不超过1mg/kg/日(2.5%FeSO40.2ml/kg/日),早产儿不超过2mg/kg/日。在家庭使用最多不超过1个月,以免发生铁中毒。
治疗建议
1.通过检查血中的铁蛋白、维生素B12、叶酸和其它血液学化验,医生可以根据病情提出合理的治疗措施,相应地补充体内缺少的造血物质。
2.症状较轻的缺铁性贫血,父母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缺铁性贫血的婴幼儿,加用强化铁饮食,足月儿从4-6个月开始(不晚于6个月),在奶中和辅食中加硫酸亚铁,用量每日每千克体重低于1毫克。早产婴及低体重儿从3个月开始,用量每日每千克体重2毫克。人工喂养儿在6个月以后,若喂不加铁的牛奶,总量不可超过750毫升,否则就挤掉了含铁饮食的摄入量。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以口服富马酸亚铁,每日20mg/kg,或硫酸亚铁,每日30mg/kg,于两餐之间服用。同服维生素 C以增加铁的吸收。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还应继续服用铁剂2个月,以利于铁的贮存。
3.对于口服铁剂不吸收、腹泻严重、红细胞极低或伴有急性感染的患儿,以及缺乏维生素 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的患儿,必须要由医生诊治。
辅助治疗
饮食调理饮食不当是小儿营养缺乏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些轻症病人,仅仅改善饮食即可治愈。但在饮食改善时不宜过急,添加过多过急,会造成消化不良。
注意在饮食中增加紫菜、海带、鱼以及红枣、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猪瘦肉、猪肝、鱼等动物脏器中含B12较丰富,而叶酸在蔬菜的绿叶和各种瓜果中的含量都较丰富,因此食物要均衡,不可偏食。
注意事项
适当控制活动量,贫血小儿抗病能力下降,父母要注意居室温度,及时增减衣被,严防感冒,避免合并感染以加重病情。
疾病预防 鼓励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应强调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以补充铁的不足;牛乳必须经加热处理以减少因过敏而致肠出血;婴幼儿所吃谷物、米粉等最好经过铁的强化;对早产儿可于2个月时给予铁剂(元素铁2mg/kg/日)预防。
预后
预后良好,经用治疗,一般皆可痊愈,若能改善饮食,去除病因,极少复发。对于极重症患者,有时因抢救不及时,可能造成死亡。合并严重感染及消化不良常为致命的原因。对于治疗较晚的病儿,贫血虽然完全恢复,但形体发育、智力发育都将受到影响。
上一篇 沙眼不是小病,严重可致盲 | |
下一篇 孩子长不高还应考虑高血压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