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
时间:2007-05-30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的能力网
关键字:培养 幼儿 适应 社会 能力
国内外不少心理卫生专家认为,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和能力,是保护其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般来说,儿童的生活环境在他们各个年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相对的稳定阶段,他们的衣、食、住、行、游戏、求知、社交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需要,形成相应的习惯。然而,儿童所处的环境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会发生变化,他们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后,环境的变化更大。新的环境必须会对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原有的需要和习惯与新的环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在心理上,必然是不满和不愉快。
甚至一些很细小的变化都会引孩子心理和行为的异常表现。有一个四岁的男孩子,进入幼儿园中班的第二天就不断哭闹,拒绝参加任何活动,整整折腾了五天。令人奇怪的是,这孩子在原来的托儿所表现却很好,活泼能干。按理说,托儿所的小朋友进入幼儿园,其适应能力应比不入托的孩子强,那么,这孩子是什么缘故呢?经过老师的了解,分析,发现这男孩子在托儿所时属地年龄较大的孩子,所以,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经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小朋友们也很顺从他;可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画、搭积木都比不上别的小朋友,于是,当%22小大王%22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只得以哭闹来表示他的极度不满。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影响。由于气质、性格的不同,在遇到环境变化时,孩子表现内心矛盾和不满的方式也不同,有的以暴怒、哭闹、拒食、摔东西来发泄,有的则是抑郁、恐惧、不安,还有的甚至会自我伤害,抓破自己的脸皮,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总结那些成功的经验不外有如下几点:
(一)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不迁就其不合理的需要。
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饮食、排泄、睡眠等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各种心理的需要,如安全、爱抚、求知、独立、自尊、好奇等等。对于儿童正常的、合理的需求,应尽可能使他们得到满足。不仅在家庭里,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各个环境也应创造条件满足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心情愉快,活泼开朗。这样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但是,过份溺爱孩子或者对孩子教育不当,会使孩子长期处在不正常的特殊环境里,产生种种不合理的特殊需要,养成不良习惯,如:挑食,饮食起居随心所欲,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服从别人的合理要求等等。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这样的孩子就难以适应。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受家庭溺爱的孩子,有的长时期不肯上托儿所、幼儿园,有的逃学,有的仅仅因为受到同伴的嘲笑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难以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在集体生活里很孤独,等等。
(二)鼓励引导儿童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
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长大后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和谐地生活、劳动,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多接触社会,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玩。孩子们在一起,有共同的愿望和兴趣,知识水平、能力高低也基本相当,相互间容易培养互助互爱的感情。他们一起活动时相互制约,对培养自制力很有效。
有不少家庭主张让儿童闭门读书,或让孩子唯唯诺诺地跟着父母大人转,儿童积极活动的愿望受到抑制,性格也变得内向、敏感。据上涨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室调查,在追求升学率比较突出、鼓励学生埋头读书的学校和家庭中,孩子患%22适应不良%22方面的精神偏异症的比例较高。
(三)细心引导儿童顺利渡过生活的转折阶段
首先,父母教师要明确:儿童一时不能适应新环境是难免的,孩子进入托儿所、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环境的一大转折。在托儿所、幼儿园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是陌生的,教室是陌生的,甚至碗筷桌椅都是陌生的;他突然得不到父母对他独自一人无微不至的关注,他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一人独占所有的玩具。对孩子因此而产生的种种异常行为,父母和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对待,或流露出讨厌的情绪,甚至惩罚他们。而要加倍地爱护、关心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细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找出问题的症结。其次,要采取具体的办帮助孩子尽快熟悉新环境,如:让孩子尽快在新的环境里结识小朋友,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陌生感;事先作一些介绍和各种准备工作,让孩子心理上有准备,不至于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慌了手脚。
上一篇 心理学家发现读书给孩子听有五大好处 | |
下一篇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