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孩子的道德品质
时间:2007-07-23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家庭教育与孩子的道德品质网
关键字:家庭教育 孩子 道德 品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努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德育工作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遗憾的是我们高涨的德育工作热情和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没有收到应有的德育效果,德育的现实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差太远,有时甚至还恰好相反,出现了德育的负效果。所以,德育工作的实效,要转变那些与德育规律不相符的德育观念,使之与德育规律相符合。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最直接土壤,父母、家庭环境在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有无法估量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要重视品德培养
现在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对证明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们把早期教育概括成一个方面,那就是智力开发,这是几不妥当。
有的父母逢人就夸耀自己的孩子才3岁,已能识许多汉字,背多首诗歌;有的父母拼命让孩子去学兴趣班,给孩子买小提琴、钢琴、电子琴,让孩子每天几个小时地坐在那里弹;弹不好就遭到斥责等等。这些都表明在当今的家庭里,智力开发似乎是一件头等大事。至于孩子是否勤俭、是否乐于助人、是否有礼貌,家长就不闻不问了。形成了重智轻德的倾向。
然而,要培养孩子早日成才,光有智力开发是不够的,道德品质、意志性格这些非智力因素对成才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幼儿期可塑性强,这一时期是道德培养的最佳。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接受幼儿园教育之前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孩子开始认识社会,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家长在幼儿的品德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开始,他们天天生活在父母一手创造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与亲人的交往来了解社会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家庭生活的物质条件、家庭中的环境气氛,无不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品德成长和个性形成,家长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及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即使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仍继续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家长是教育,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家庭教育,需要得到交通教育的紧密配合。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品质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认识的作用
道德认识主要是对事物的是非、行为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是非善恶界限,才能使孩子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从而自觉地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孩子道德认识是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地发展起来的。在学龄前,他们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这,逐渐懂得了什么是“乖”、“不乖”,他们从影剧和画册的形象这,慢慢分清了谁是“好人”、“坏蛋”。这种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往往离不开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人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眼界的开阔,他们才能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抽象的道德认识。在孩子的道德认识形成过程这,家长要抓好“晓之以理”,坚持正面驾驭。
生活中的粗多现象,往往涉及到是非善恶的评价问题,而孩子的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大人的影响下形成的,开始他们常常只是重复父母和教师的看法,以后,才慢慢地学会了独立分析。所以,家长对周围现象的评价,应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高度的鲜明性,热烈地肯定和赞扬那些属于“是”和“善”的事物,痛切地否定和贬斥那些属于“非”和“恶”的东西,以给孩子打下分明的烙印,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
在周围人要求一致的环境里,孩子的道德认识形成并趋于稳固。如果一个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养的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产生差异,有时态度相反,那么要求孩子形成一致的道德认识就很难了。孩子年纪小,不能分辨是非,对不同的教育要求,不知接受哪个好,往往得不到一贯的正确的教育要求,即使获得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也难以巩固。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情感培养的作用
孩子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情感可以促进道德认识建之于行动,而不是把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儿童往往以父母和周围人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孩子道德情感的过程中,家长要抓好"动之以情",把正确的道德认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发展他们相应的道德情感。家长要以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孩子。以身作则,在家庭中行成一个健康的情感气氛,以实现对孩子的熏陶。家长要善于利用具体的道德形象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三)家庭教育对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品质如何,不能只听他说得怎样,更主要的是看他的行动。孩子的道德面貌是以行为来反映、来表现的。
在孩子道德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抓好“练之以行”。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方式加以适当的指导。因为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责怪孩子的错处,那就会损伤他的良好的愿望。所以,家长应当先“扶”后“放”。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下加以督促和检查,以确保这些行为的实落。
(四)家庭教育对道德意志的培养
意志与行为紧密相联,离开具体的行为,表现不出坚强的意志。但意志并不等于行为,它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使道德行为能够持之以恒,贯彻到底。孩子意志坚强,就能够督促自己,排除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诺言。而意志薄弱的孩子,一旦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摇摆不前,半途而废,成为一个“没长性”的人,所以,培养孩子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是家庭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孩子道德意志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持之以恒”。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安排一些困难而又智谋的情境,让孩子去闯炼,并且及时地勉励和赞扬他们排除障碍的斗志。其次,家长要逐渐使孩子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长期反复地实践某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孩子已经具备了某些比较稳固的道德品质。
总之,道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信念的综合培养,不仅需要理论引导,还需要情感陶冶;不仅需要精神激励,还需要实际践履。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可以为孩子的道德养成提供练习场所。家长们应当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全景的生活情感、身体力行,对孩子实施道德训练。家风就是家庭内占据主流的价值追求,理想报负、审美情趣、生活态度等构成的综合气氛,是家庭成员的共同创造,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培育。家风可以是无形的,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对孩子的品德构造产生立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朱家雄主编:《幼儿家庭教育大全》 中国林业出版社
康德英著:《怎样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北京教育出版社
李生兰著:《幼儿家庭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5
卢乐珍主编:《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 福建出版社
陈建翔:《家庭德育具有特殊的优势》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2004.01.21页
袁永凤:《论家庭品德教育》《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 韩国家庭教育:“狼型”教子法 | |
下一篇 早期教育:早熟的果实不丰满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