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东成长记 >> 宝宝培养 >> 试论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试论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时间:2007-07-26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试论家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网
关键字:家庭  幼儿  社会性  发展  影响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教育得不到发展,其振兴与富强便无从谈起。随着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幼儿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的社会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说明重视家庭因素对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期望有益于各位家长以及当今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关键字   家庭教养方式   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家庭、幼儿园以及社会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成败的三个主要因素。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电视等等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所起的影响尤为重要。

一、社会性以及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

1、社会性和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从人的社会化观点来看,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人,应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即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生活规范、社会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的扮演。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及事业成就、智力发展等密切相关。然而,这一重要性往往被许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忽视,造成幼儿社会性发展不全面。例如:在幼儿园里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不与他人合作完成各种活动;对他人的成功不给予肯定评价;不能独立的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试着解决;依赖父母老师,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如果幼儿的社会性得不到很好地发展,就会出现孩子见人害怕、胆怯,不愿或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在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不讲道理,不懂礼貌,无论什么事都要讨便宜、占上风;有的不受规则的约束,随心所欲地闯乱子等现象。

2、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大致分为三方面:

      第一、社会方面的因素。在价值多元化与价值意识的差异中,一味追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在考试体制中单凭考试科目的成绩决定一切的、智育第一的价值观念,使得家长从而过早地对幼儿进行智育方面的教育,而忽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方面的教育。但在相对较落后的地区由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刺激少,孤陋寡闻,这也必然影响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虽说城市幼儿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和正规教育的机会比较多,这有利于城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然而,近年来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大部分家庭都住进了楼房,单元独门的住房环境限制了邻里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从而也影响了城市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二,家庭方面的因素。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幼儿获得了最初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可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现在的家庭结构有核心家庭(两代人)和三代或四代共居的大家庭。子女(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父母的唯一宝贝,总是被视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整天与父辈、祖辈交往,只有亲子、亲孙的纵向关系,而无兄弟姊妹的横向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三,幼儿园方面的因素。目前绝大多数幼儿园应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只重视发展幼儿的智力,忽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的教师认为按幼教《纲要》要求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太麻烦,还不如教孩子几个字迎合家长。这就形成了现在我们在幼儿园普遍看见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早教班等等。所以,即使有了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也不按照这些要求安排幼儿的活动。也就出现了不少幼儿的计算、语言表达、绘画、唱歌能力较强,但又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坚持性、自信心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个体幼儿园的增多,这种倾向更加严重。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溺爱型。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孩百依百顺,任凭其呼风唤雨,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父母对小孩的任何要求不假思索的答应,却不知如此的娇纵会导致小孩子形成任性、无理取闹、惟我独尊、缺乏礼貌等一系列不良的性格特征。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这样的孩子一旦接触社会生活,不是骄横无理、称王称霸,就是束手无策、离群索居。对于这样的家长,我认为不要过多地表现出对孩子的宠爱,要学会对孩子放手,还孩子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让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就像学走路也是要经过无数次的跌倒才能学会。孩子在与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知识、经验和技能;在与伙伴的交往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体验各种欢乐与痛苦,从而培养其诸如同情、分享、合作、友爱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行动。第二,放任型。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对孩子不加干涉,听其自然,致使孩子不守规矩,没有礼貌,随心所欲地闯乱子。第三,专制型。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过度叛逆行为。当孩子的反抗被压服时,他们的自尊、自信、自爱和创新精神等许多宝贵性格特征就会被随之毁掉,逐渐形成粗暴、冷漠的性格,或形成执拗、怪癖、神经质、情绪不稳定、自卑等性格。第四,冷淡型。因父母离异或父母工作忙等原因,孩子有了父母也没有人关心,使孩子的正常需求和愿望得不到满足,得不到应得的爱和教育,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孩子嫉妒心强,不愿意与别人合作,性格孤僻,攻击性行为强,在社会上犯罪率高。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看,年青一代社会化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方面的因素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例如:北京西城区工读学校两个班48人中,家长或其他成员有教唆行为或不良熏染作用的有16人;家庭教育不当(包括溺爱和方法简单粗暴等)也是16人;家庭自然结构破裂,父母吵架、离婚,孩子得不到应有教育的9人。上述三项占了85%以上。

      从本世纪4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与拒绝,二是支配与服从,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中国曾开展了3~9 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关颖等专门探讨了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性,数据显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社会性得分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宽容型和专制型的教育方式,从而看出在亲子关系上的民主、平等、和谐,使孩子在良好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有一定好处,但这种孩子缺乏教育,不负责任,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采取专制型的教育方式的父母,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与西方的研究是一致的。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呢?首先,我觉得家长之间应该互相交换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要知道并不是孩子很乖很听话就是好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表扬和鼓励的,不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听之任之、逆来顺受的个体。幼儿没有发言的权利,幼儿所做的都是父母所吩咐的。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自由的成长。其次,家长可以定期的和孩子进行远足或游戏等活动,这样既让幼儿有个欢快的心情也增加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了,所以家长也可以和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让幼儿换个身份去认识这个社会。最后,我认为家长可以经常地倾听孩子的话,从孩子的只字片语中得到一些孩子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好的确定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总的来说,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现在应强调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家庭教育中资源的创设及合理地使用这些有效的资源上。比如: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亲子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清楚将对孩子进行怎样的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只有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使其成长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所认可的成功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2>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6).

<3>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天津社会科学,1994,(4).

<4>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5>[美]R.M.利伯特,等.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6>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7>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5).

<8>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10>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江苏教育?幼儿版,1984,(7-8).

<11>曾琦,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12>林磊.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

 

上一篇 关心宝宝成长爸爸义不容辞
下一篇 称职的父母的标准




相关信息
1、警惕黑手让幼儿远离性侵犯
2、怎样在幼儿园里培养好习惯
3、婴幼儿教育误区 孩子发呆不是发傻
4、幼儿园学英语家园怎么看
5、怎样帮助孩子发展学习能力? - 教子有方
6、幼儿学骑童车的4大注意 - 教子有方
7、宝宝粘人有负面影响吗? - 教子有方
8、家庭玩具的管理
9、怎么样发展孩子的观察力
10、冷锻炼对婴幼儿有益
11、父母不良个性会影响孩子的前途
12、跪着睡不利于身心发展,应让孩子改正过来
13、幼儿排尿训练法
14、婴幼儿期孩子睡不宜弹簧床
15、婴幼儿期孩子应该睡木板床
16、宿便会影响儿童智力
17、玩具与孩子的发展
18、游戏与孩子的发展
19、如何消除1-3岁幼儿5类忧虑
20、发展孩子的“玩商”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