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 教子有方
时间:2007-08-31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 教子有方网
关键字:孩子 吃饭 怎么办 教子有方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孩子的吃饭问题,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吃饭问题,常常是一个焦点问题。有很多家长都这样反映:我的孩子看起来比较瘦弱,但是吃饭时又非常挑剔、非常麻烦,常常要妈妈、奶奶甚至爸爸、爷爷等人围着、哄者,变者花样劝他,才能勉强吃一点东西,这样下去可如何是好?
其实,上述现象是现代独生子女的一个常见问题,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该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要再为了让孩子吃饭而围着他转。
我们知道吃饭是一种本能,孩子从哇哇坠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新生婴儿饿了,就会哭,就会主动寻找奶头;如果吃饱了,就会停止吮吸,就是吸了,也会吐出来。所以吃饱是儿童天然的能力,是不学而能的。
但是为什么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会让家长哄着吃饭的情况呢?这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过度关心所造成的。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吃饭或者因为吃的量没有达到所谓科学的标准而焦虑,甚至产生某种罪恶感,认为自己不关心孩子,愧为父母,因此对孩子吃饭的量过于关注。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表明,从孩子10个月起,他们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因此,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孩子自然是会觉察到的。另外,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因此用吃饭来控制父母,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自然是会乐此不疲的。
孩子会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他们就会用吃饭问题来控制父母
纠正孩子这种错误饮食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不管他。如果他不吃,父母千万不要把这当个问题,而应保持平常的随便的态度,不要勉强他或哄他。在每个人都吃完后,象平常一样(这的确也就是平常的事)把剩下的汤菜收拾好,让孩子知道他这一餐饭没有在正常时间吃是很正常的。
在收拾完后,如果孩子要吃饭,妈妈要平静地对他说:“孩子,你饿了吗?我们真不忍心,可是午餐要12点才能准备好;咱们都要等到那个时候,你忍一忍好吗?”在这之间,就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对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千万不能提他刚才没吃饭的事。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同样还是大家吃完就将餐桌收拾好。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饿。”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不要的饮食习惯,那么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千万不能有什么良心上的内疚,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仍然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对孩子的其它行为充满了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时还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忍着满腹的爱怜之心,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议论吃饭这件事,如父亲可能忍不住去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这样作就会告诉儿童父母是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父母不相信孩子会老老实实的吃饭,因此在用饥饿来威胁自己,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己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来让父母难受,从而恢复原来的状态--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使自己会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必须自己解决。吃或不吃,饿与不饿,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哄骗、以精巧的玩具、以委曲自己等行为来换取儿童的合作,来按时吃饭,等于告诉他吃饭不是他的时,等于告诉他按时吃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等于告诉他没有吃饭的能力,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形成这样的信念,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但是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吃饭,那么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选择的行为上打扰他,让他饿着吧,但要继续关心那些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行为,如一切象在家里平常做的那样,给他读读书、讲讲故事等等。
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
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根据这样的原则-做父母的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让孩子对自己能负责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不仅会得到一个吃饭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还最终得到一个健康、快乐、有能力并勇挑重担的社会中坚分子。
其实,上述现象是现代独生子女的一个常见问题,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该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不要再为了让孩子吃饭而围着他转。
我们知道吃饭是一种本能,孩子从哇哇坠地那一刻起就具有吃的能力。新生婴儿饿了,就会哭,就会主动寻找奶头;如果吃饱了,就会停止吮吸,就是吸了,也会吐出来。所以吃饱是儿童天然的能力,是不学而能的。
但是为什么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孩子,会让家长哄着吃饭的情况呢?这通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过度关心所造成的。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吃饭或者因为吃的量没有达到所谓科学的标准而焦虑,甚至产生某种罪恶感,认为自己不关心孩子,愧为父母,因此对孩子吃饭的量过于关注。
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是非常敏感的,有研究表明,从孩子10个月起,他们就能辨别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情绪状态,他们会根据母亲的情绪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如微笑或啼哭,安静或活动。因此,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吃饭问题过分敏感,孩子自然是会觉察到的。另外,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因此用吃饭来控制父母,使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自然是会乐此不疲的。
孩子会到处试探自己的控制范围和活动区间,如果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吃饭问题是控制父母的关键,他们就会用吃饭问题来控制父母
纠正孩子这种错误饮食习惯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随”他吃,不管他。如果他不吃,父母千万不要把这当个问题,而应保持平常的随便的态度,不要勉强他或哄他。在每个人都吃完后,象平常一样(这的确也就是平常的事)把剩下的汤菜收拾好,让孩子知道他这一餐饭没有在正常时间吃是很正常的。
在收拾完后,如果孩子要吃饭,妈妈要平静地对他说:“孩子,你饿了吗?我们真不忍心,可是午餐要12点才能准备好;咱们都要等到那个时候,你忍一忍好吗?”在这之间,就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该对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千万不能提他刚才没吃饭的事。下一餐吃饭时,如果孩子还是不吃,同样还是大家吃完就将餐桌收拾好。这种态度其实就是肯定孩子的能力,也是告诉孩子“如果你要吃,那么就在就餐时间吃,如果你不吃,那就表明你不饿。”
小孩子饿一两餐不会出什么毛病。如果父母想改变孩子不要的饮食习惯,那么在孩子不吃饭时,父母千万不能有什么良心上的内疚,不要责备或惩罚孩子,也不要用糖果点心来贿赂孩子,更不能在这期间冷落孩子,仍然象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对孩子的其它行为充满了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有时还可能主动发问:“为什么你们都不管我吃饭了?”父母这时一定要忍着满腹的爱怜之心,平静地对孩子说:“好孩子,为什么要让别人管呢?你能让自己吃好饭,不是吗?”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主动去跟孩子议论吃饭这件事,如父亲可能忍不住去一本正经的告诉孩子“乖孩子,快点吃啊,要不然你会饿的,而且下一餐饭前也不许吃东西。”这样作就会告诉儿童父母是非常关心孩子吃饭的,父母不相信孩子会老老实实的吃饭,因此在用饥饿来威胁自己,他更看出父母非常担心自己挨饿,因此他会故意不吃,来让父母难受,从而恢复原来的状态--由父母围着自己、哄着自己吃,使自己会到家庭中心地位,使自己体验控制父母的快乐。
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吃饭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必须自己解决。吃或不吃,饿与不饿,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必须为自己行为负责,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如果我们以哄骗、以精巧的玩具、以委曲自己等行为来换取儿童的合作,来按时吃饭,等于告诉他吃饭不是他的时,等于告诉他按时吃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等于告诉他没有吃饭的能力,这也会使儿童产生挫折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形成这样的信念,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但是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如果孩子选择了不吃饭,那么就不要在他有能力控制和选择的行为上打扰他,让他饿着吧,但要继续关心那些他现在还没有能力进行选择的行为,如一切象在家里平常做的那样,给他读读书、讲讲故事等等。
无论多么大的孩子,都跟我们是平等的人,我们有义务教育、引导他们。
我们一旦确定儿童已经具有了某种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就没有权力强迫他们接受我们的选择,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根据这样的原则-做父母的充满爱心、耐心和理智,让孩子对自己能负责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不仅会得到一个吃饭津津有味的孩子,而且还最终得到一个健康、快乐、有能力并勇挑重担的社会中坚分子。
上一篇 中国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 - 教子有方 | |
下一篇 自卑儿童的早期征兆 - 教子有方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