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
时间:2007-05-30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决定孩子命运的八大关键问题网
关键字:决定 孩子 命运 八大 关键 问题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本来拥有聪明的头脑,以前也曾是全班甚至全校的尖子生,但往往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或是老师某一句话对他的打击,就变得消沉起来,学习成绩下降、上课精力不集中,甚至是逃学。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变得精神萎靡,消沉慵懒,做事没劲,完全一副颓废的模样。这种心态如果得不到调整,他的一生就只能是碌碌无为,不敢面对一点困难。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孩子如此脆弱呢?教育专家指出:是家庭溺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包围他们的是一片表扬、赞叹之声。在这些声音中长大的孩子变得过分要强,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一点风雨。稍遇失败,便把它看成是拿破仑的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彻底丧失了勇气和信心。
世间没有所谓的常胜将军,也没有所谓的天才。虽然有的孩子有些超过常人的天赋,但并非等于他是个事事顺利者。一生事事都顺利、事事都成功的人是没有的。可以说,失败贯穿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通常我们感受不到失败,是因为我们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失败看得习以为常了。
克莱蒙幼年丧父,母亲靠替人缝衣服维持生计,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出去卖报纸了。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叫卖,被赶了出来。他趁餐馆老板不备之际,再一次溜了进去卖报,餐馆老板生气地一脚将他踢出,可是克莱蒙并没有害怕,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又一次溜进餐馆。那些食客们见到这个孩子如此倔强和勇敢,终于说服老板不要再撵他,并纷纷买他的报纸看。克莱蒙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克莱蒙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了。他来到一栋大楼前,当年贩卖报纸时的情景又出现在他眼前,他一边发抖,一边鼓励自己,一定要走进去!
走进大楼时他想,如果被赶出来,他准备像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一样,再试着进去。可是,他没有被赶出来。每一间办公室他都去了。
那天,只有两个人买了他的保险。就推销数量来看,他失败了,但他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因为他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对推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保险。第三天,6份。他的事业就此开始了。
20岁的时候,克莱蒙设立了保险经纪社,社里只有他一个人。开业的第一天,他就在繁华的大街上卖出了54份保险。有一天,他卖了122份保险,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纪录。以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每4分钟就成交一份。
后来,他成为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美国的商业巨子之一。
把一个失败的人和一个平凡的人及成功人士做比较时,就会发现,可能他们在年龄、能力、社会背景、国籍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有一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就是他们对遭遇失败的反应。那些失败的人跌倒时,就爬不起来了,只会躺在那儿没完没了地痛哭或抱怨;平凡的人的反应往往是跪在地上,避免再次受打击;但成功的人的反应跟他们都不一样,他跌倒时会马上爬起来,拍去身上的尘土,同时也会汲取这个宝贵的经验并且立即向前冲。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两只青蛙不小心掉进一户人家的奶桶里。
一只青蛙想:“完了,全完了!这么高的奶桶,我永远也跳不出去了。”于是,这只青蛙很快就沉入桶底。
另一只青蛙看见同伴沉没了,并没有沮丧、放弃,而是不断地告诫自己:“上帝给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发达的肌肉,我一定能够跳出去。”
这只青蛙一次又一次奋起、跳跃,不知过了多久,它突然发现脚下的牛奶变得坚实起来了。原来,它反复践踏和跳动,已经把液状的牛奶变成了一块奶酪!这只青蛙轻盈地从奶桶里跳了出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珍惜失败的经验,他们善于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努力战胜一时的失败,反败为胜,获得更大的胜利;后者一旦遭遇失败的打击,即坠入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每天闷闷不乐,自怨自艾直至自我毁灭。
有一个年轻人,开始在一家大公司里上班,但他是一个情绪消极的人。晚上总是睡得很晚,而早上上班却常常迟到,由于这个原因,加上他在工作上消极怠工,接连被炒了几次鱿鱼,现在只好在家里闲着了。这样使他更加消沉,常常睡到中午才起床。朋友询问他接连失败的原因,他说:“现在没有公司肯接收我,因为我总是做容易的事,对困难的事,我总是给自己找个理由,然后把它搁在一旁。”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三天后就被辞退了,原因就是他不肯做对他来说有困难的事情,主管问他为什么这样,他理直气壮地说:“这就像在学校做考卷一样,会的先做,不会的留在后面,有时间就想想,没有时间就交卷。不过,这些难题对我来说,多半是没有时间考虑的。”
这些不愿意面对困难的人,多半是因为从小受到一两次失败而变得消沉起来的。这些人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会变得任性、失控和冲动。成年之后,他们总是逃避有难度的、挑战性的工作,过着失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茫然而无序,婚姻失败,而且意外的事故发生率也高。
现在父母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面对孩子的失败而仍然有信心去鼓励和支持他。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拥有更多的成功, 从中体验竞争和胜利带来的快乐。但是,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需要不断进取和努力,更需要面对挫折和困难。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难免的,而面对孩子的失败,往往最难受的就是父母,他们对孩子的失败比自己的失败更加痛苦,往往采取掩盖和安慰的方法去让孩子逃避失败。殊不知,他们这样害怕孩子失败的心态,可能会导致孩子一蹶不振,毁了孩子的未来。
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呢?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做法值得去效仿和借鉴:
她的儿子非常喜欢围棋, 每天他们母子两个都在家对弈一局。儿子非常执著和认真,偶然也能真的赢上一局,但多数情况下,都是母亲不显山不显水地让自己输掉。每次儿子赢了,都会高兴地跳起来:“我赢了!我赢了!”每当这时,她都会在一旁鼓励儿子一番。在这种气氛下,儿子进步很快,但也变得骄傲和目中无人了,常常连她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儿子竟然对她说:“妈妈,你根本就不是我的对手,我觉得再跟你下棋也不会有进步了。”
为了打击一下儿子骄傲的情绪,让他明白自己的棋技还只是初学者的水平。在下一次对弈中,她只用了20分钟时间就把儿子打得落花流水,她也学着儿子的样子欢呼起来:“我赢了!我赢了!”儿子小脸涨得通红,半天,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儿子面对失败的脆弱,引起了她的沉思。她明白,经不起一点风雨的孩子,长大以后是难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的。
这以后,她就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经历失败的故事,哥伦布用14年的时间,才实现了他的航海计划;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1 000多次;林肯经过很多次的失败和打击,才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可以与华盛顿相提并论的伟大总统……
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失败,家长要及早让孩子学会去正视失败,才能培养孩子接受挑战的勇气、信心和能力。如果一味地呵护孩子,不敢让孩子面对和接受失败,当孩子走向社会、为事业去拼搏时,就可能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而丧失信心。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太不自觉了,从不主动地去学习,总是要大人催促上好几次才很不情愿地看书、做作业;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做什么都是半途而废,没有一点耐性;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做事情总也拿不定主意、迟疑不决,朝令夕改;有的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控制能力太差,玩一样东西就容易上瘾。家长们的这些抱怨根源,都是因为孩子缺乏意志力。
意志力是坚强持久的毅力,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对于来自社会、工作或学习的逆境和压力,都能勇敢地承担,不管遇到多少反对和挫折,他总能坚持下去。辛苦的工作不会使他厌倦和疲惫,巨大的阻碍不能使其气馁,也就是说,他总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就像他无法停止呼吸一样,他永不会放弃。
有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志对成功的重要性。
从前,有人问一位智者:“怎样才能成功呢?”
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保留下花生仁。
“那你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没能将它毁坏。
“虽然屡遭挫折,却拥有一颗坚强意志的心,这就能成功。”智者说。
现在孩子的意志力总体状况令人担扰,孩子意志薄弱、不能吃苦、自理能力差,遇到不良环境、困难或挫折便表现出软弱、不知所措、依赖性太强的毛病,据武汉市有关部门对164名4~12岁的少年儿童的抽样调查表明,有54%的孩子对“家里来了小偷”的对策是“赶快躲起来”或“叫爸爸妈妈”;有62%的孩子对“长大了没有钱怎么办”的答案是“向爸爸妈妈要”;“书包破了、鞋带掉了”则是“找妈妈买新的”……综合调查表明,现在的孩子缺乏意志力,过多地求助、依赖于家长。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与一些孩子娇弱的性格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误造成的。对独生子女生活方面的溺爱和迁就,对孩子的要求不分好坏、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惟恐孩子吃一点苦,势必助长他们的任性和怕苦,从而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现在流行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跟他一生的事业、生活、工作乃至身体都是有直接的关系。人的性格由意志、态度、情绪、理智四个方面构成,它们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意志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它能调控态度和情绪,促进和保证理智的充分发挥。所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林肯之所以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孩子,到成功地当选为一名美国总统,是因为他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在林肯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他就下决心要成为全美有影响的公众人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坚持演讲练习,经常要步行七八里路去参加辩论俱乐部的活动。他认为,这种训练可以使他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他找到校长蒙特•格雷欧姆,向他请教有关学习语法的建议。格雷欧姆先生告诉他说,如果你想站在公众面前讲话并能赢得公众认同的话,你必须从学习语法开始。而附近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学习语法,步行要2个小时左右。
还没等格雷欧姆先生把话说完,林肯就立刻转身向那儿走去,借回了为数不多的科克汉姆语法书。在夜晚降临之前,他就沉浸在这本书之中了。从那时候起,一连几个星期他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这本书上。他经常叫他的朋友格瑞尼帮他看着书,然后自己背诵书的内容。当他碰到疑难问题时,就向格雷欧姆先生请教。正是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他日后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美国总统。
一个孩子可能有许多优点,比如智商很高、勤奋好学、能言善辩等,可是仅仅拥有这些,并不能使他将来成为一名成功者。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拥有坚强的意志力。
虽然兴趣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孩子的意志力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考试并不是凭着浓重的兴趣而定,没有哪个学生对所有的科目都感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有靠意志力去坚持。那些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他们能忍耐、坚持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去学习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功课。而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是因为他们不能控制自己,只喜欢根据兴趣而学,造成严重偏科。正是薄弱的意志力,影响了孩子成绩和前途。
孩子的意志力多数不是天生的,主要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从小培养孩子做小事的能力,让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是磨炼意志的好办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情来磨炼自己的意志。我国体育名将周晓兰,上小学时常常因为看电影而耽误功课,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她努力克制电影对自己的诱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战胜了自己,养成了很强的意志力,所以后来在球场上能吃得了苦,流得了汗。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要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低到高地磨炼孩子,让孩子逐步接受困难的挑战,变得坚强起来。
(1)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般从两岁起,就要逐渐地培养孩子的某些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自己吃饭等。孩子在从事这些活动时,需要克服外部障碍与内部困难,而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使意志到了锻炼。陶行知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雄汉。”
(2)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些苦
要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来之不易,否则,他就不会珍惜、理解,导致孩子生在福中不知福。比如,对一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应该让他们干些家务或进行一些必要的劳动锻炼。
(3)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坚持拒绝
家长应该学会拒绝,不要认为拒绝孩子就是不爱孩子,其实恰恰相反。过分地满足孩子会造成孩子的任性,而任性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原因。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拒绝。即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能拖延的最好也不要立即满足,让他学会忍耐,让他明白这世界不是他的,不是他想拥有什么就有什么。
(4)鼓励孩子做好每件事情
鼓励孩子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是指导孩子经受意志锻炼的重要手段。孩子年龄小,做事最容易受外部的诱惑,做事往往有头无尾,半途而废。鼓励孩子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完,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对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要及时表扬,不断地激励他。在这样的表扬和激励下,孩子更容易善始善终地做好一件事。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如今,我们的孩子对“挫折”已经越来越陌生了。在家中,很多父母总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保护神,时时处处为孩子着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不敢让孩子经受一丁点儿的挫折,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在学校里,老师只重视让孩子学习好,却很少去重视孩子心理的成熟和人格的健全。殊不知,这种不敢让孩子经受挫折的教育,恰恰是在害孩子。因为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不能保护孩子的一生,孩子迟早要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他所生活的社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处处有挫折,时时有困难,没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是无法独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风霜雪雨。
在公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活泼的孩子在奔跑、在玩耍,突然跌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大哭,爸爸妈妈慌忙奔跑过去,心疼地把孩子抱起来,心肝宝贝地叫着,哄个不停,孩子半天才止住哭声。然后,爸爸妈妈相互指责对方太麻痹大意,没有看好孩子。
同样的情景,在美国你看到的将是另一番情景:孩子摔倒后,爸爸或妈妈只是很平静地走过去,并不去扶孩子,只是鼓励他要勇敢,要他自己站起来。在孩子站起来后,又鼓励他继续玩耍和奔跑。
父母的不当教育在中日学生夏令营活动中体现得最为鲜明:因为去日本要从天津渡海,所以很多孩子的父母就送孩子到天津。一位家长甚至说,如果允许,我们愿将孩子送到日本。所以,当北京的孩子从北京出发去天津时,送行的父母的车队排成半里多长,像游行一样热闹。到了日本东京的饭店,甚至有一位女学生的母亲,一晚上打了三次国际长途,早上还打来电话叫孩子起床!
北京一位参加过中日夏令营的学生在一篇作文里这样写道:“在日本参加夏令营时,我经常能看到许多七八岁甚至更小的日本孩子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背包,跟着队伍小跑着,没有人帮他们背包,全靠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三四天。我深知多数中国的父母是不会这么对自己的孩子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太漫长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不幸常常会令人措手不及。谁也免不了要摔上几跤,跌几个跟头,如果仅仅因为跌了几跤就爬不起来了,就一蹶不振了,这样的孩子又如何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今年读初中三年级的高铭,过去曾是个开朗热情,学习优秀的“三好学生”,上小学的时候,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五名,班上和学校的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他表演的节目在学校里都是“压轴戏”。可是,就在两年前的一个小小挫折面前,他变得消沉了。
那是他上初一的上半年,全区中学举办了一次知识竞赛,高铭作为全校的三名选手之一,参加了最后的决赛。但在最后一轮决赛时,他答错了一道题。他答完之后,看到了台下同学们失望的目光,正是这些目光把他拖入了挫折的泥潭。后来,同学们都忘记了这场比赛,他还是陷在其中无法走出来,每当大家无意间提到那场比赛,他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渐渐地他远离了同学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当他的父母发现他精神恍惚,带着他去看心理医生时,被告之他患有轻度抑郁症。
国内有一个机构调查表明:15~34岁人群的自杀率已占据全国自杀人数的首位,约占19%,仅仅因为父母的一句责骂、老师的一句批评,就不惜结束自己生命的学生已并不罕见了。如果我们仅仅将注意力专注于对孩子减压、减负,而不是投向对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孩子自杀这种情况非但不会好转,还将会继续恶化。
河南省某县一名初三学生,因感到考入重点高中无望,趁同学们上夜自习之机,在宿舍里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幸好被同学们及早地发现,并送往医院抢救,才保住了性命。
常熟市一名12岁少年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从自家6 楼的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他选择跳楼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
山东某县一名年仅8岁的女孩子,因为被邻居怀疑偷钱而自杀。
某市的一名小学生因不能忍受老师的责骂而愤然跳楼自杀。
某男生因父亲管教太严,一怒之下将父亲砸死。
……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没有遭受过挫折的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最后会全盘否定自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无法去适应这个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更不要说会有什么成功的事业。所以,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机智应对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并能使孩子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为以后一步步地避免挫折打基础。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我国古代的圣贤非常重视用挫折来历练人的意志。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到秦国游说,希望得到“卿相之职”,但是上书10多年,却次次受到挫折,让世人甚至是家人所耻笑。然而正是这些挫折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从此用铁锥刺股,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有了施展的机会。他游说六国,共同抗秦,率六国军队,佩六国将帅印,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张居正,这位少年时就已经非常有名气的才子,却在湖北乡试时,意外地落榜,并非他的答卷不好,而是主考官看出他有将相之才,但有傲慢自大之气,怕他日后经不起官场上的大风大浪,所以就故意让他落榜经受挫折和打击。后来,张居正官拜宰相,几经沉浮,都没有把他打垮,这不能不归功于那次落榜挫折给他带来的坚韧。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其实,苦难和挫折本身并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中找到的解决方法。一件事发生了,他能够承受得住,走了过来,他就进步了,就会感觉很好。如何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呢,给家长们提供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吃苦”
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罪。可以带着孩子到一些比较贫穷的农村生活、劳动,请当地的老人讲过去的艰苦生活,让孩子了解过去的困难生活,并让孩子和当地人同吃同住。或到农村的一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从中体会生活的不易,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不时地让孩子在饮食上“吃点苦”,让他们体会到人生不只有富足,还有饥饿和贫穷。比如,日本的一家学校仿照当年贫困时期的生活,给学生做了一些粗糠烂菜,让孩子们吃,结果全体学生面对这样的食物大哭不止,拒食三天,但校方毫不心软,一直坚持到第四天,学生们才被迫咽下那顿“忆苦饭”。
(2)让孩子参加挑战性运动
除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锻炼他们的胆量外,还要多鼓励孩子参加挑战性的运动。带着孩子出门冒险是挫折教育的一种好方式,孩子可以从冒险中学会对付挫折的办法,还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和胆量。比如,可以带着孩子去爬山或到海上去玩。登山时不要坐缆车,让孩子决定登山的路线,遇到悬崖峭壁,让孩子自己判断是否可以攀登。在海上游玩,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冲浪之类的刺激游戏,以锻炼孩子的胆量。
(3)让孩子接触大自然
可以让孩子自己和同伴一起进行一些诸如骑自行车远游之类的活动,让孩子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比如,在法国,父母主要是让孩子到海上去体验大风大浪。法国有所“海洋学校”,很多父母要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进行一年的吃苦锻炼。在这一年之中,他们要乘坐帆船两次横渡大西洋,然后步行三个群岛。他们不仅会经历大风大浪,还要不时地忍饥挨饿、学会驾驶帆船、捕鱼等技术,学会做饭照顾自己。老师还教他们上岸采购食品,与当地人打交道,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经过一年的锻炼,孩子们都会变得成熟起来,对自己也更有信心了。而且还可以学到英文和西班牙语。
(4)让孩子受穷
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可以说无处不在,对我们家长来说,最容易也是最难做的就是让孩子受穷。在穿戴和饮食上,不要对孩子太花费。不给孩子买名牌服装,不带孩子进豪华饭店,让孩子尽量做一个普通人。比如,澳大利亚人在教育孩子时,就非常注意这一点。在他们的国家里,即使在最冷的月份,也很少见有孩子穿棉衣和羽绒服,在寒风中行进着。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到体育学校去锻炼,更是光头、光脚、穿背心短裤,让孩子不畏惧寒冷。在饮食上,父母带着孩子出外游玩,吃得也不过是便宜实惠的汉堡包之类的食品。
(5)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对孩子的事情不大包大揽,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孩子蹒跚走路时,就开始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摔倒了,不要去扶,而应该站在孩子的旁边,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比如,德国父母教育孩子独立的方法,就是让孩子从3岁时,学会系鞋带、穿衣服、叠被子等一类简单的家务;6岁以后,自己洗碗、倒垃圾、有时也随父母上街买东西;到了10岁以后,就开始帮助父母做家务、修理草坪、修理和擦洗自行车、给花园拔草、打扫室内卫生等;到了16岁以后,差不多让他们独当一面了,做一些非常费力的家务,比如补围墙、做泥瓦匠、修葺漏雨的屋顶等。
4.用自信取代自卑
每一个人的自卑都不是天生的,当孩子还躺在妈妈的怀里咿呀学语的时候,他拥有的只有天真和快乐,不会有自卑的情绪。因为他还没有学会比较??将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不公平的比较;将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将自己的缺点扩大化。所以,青少年心理专家认为,孩子的自卑情绪是后天自己跟自己“较劲”的结果。
有着自卑心理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我不行”、“这样的事情我做不了”、“我的能力太差了”,他常用这样的言语来说服别人、说服自己。他常常不能接纳自己,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自己不喜欢自己,进而认定别人也看不起自己,从而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对自己或别人产生敌视,做出过激行为。在很多孩子自我伤害的案例中,因自卑而导致伤害的要占一半以上。
米娅是江南水乡某小镇的一名中学女生,江南女子个个都如青山秀水一样灵秀,即使走在高中校园,也经常可以遇到美得令人惊诧的女生,和这些漂亮的女生在一起时,米娅总会不自觉地低下头,她觉得自己的相貌实在太普通了。
这种对自己相貌的不自信,使得她开始轻视自己。她害怕进商场给自己选取衣服,也从来不照镜子,有时甚至对镜子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上了高二,学校专为女生开设了形体课,这是米娅最不愿意上的课程,因为上形体课程时,每个人都要面对一面大镜子,纠正自己的动作,欣赏自己的形体。刚开始上形体课时,米娅总是躲在最不易被老师发现的角落,低着头,机械地做动作。后来,她的笨拙的动作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提醒她看镜子,并且在旁边监督、规范她的动作。在老师的“强迫”下,米娅不得不面对镜中的自己。就在她看清楚镜子中自己那张普通的脸时,她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接着就晕倒了,老师和同学赶紧把她送进医院。
从此以后,米娅每看到镜子都会失去理智地大叫或哭泣。后来,米娅的父母带她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认为米娅的反常行为和表现都是源于对自己相貌的自卑。
很多自卑心理严重的孩子往往都有过一段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这些有的是因为自身的生理缺点;有的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责备;有的是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有的是来自己的心理上的压力。
陆小鸥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生,学习成绩中等,是班里不起眼的一个。小鸥上中学之前可不是这样。那时的她热情开朗,爱说爱笑,由于贪玩,学习成绩忽起忽落,父母为此没少批评她,但效果并不怎么好。很快该中考了,小鸥的父母对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重视了。在一次模拟考试中,小鸥考砸了,成绩从班里的第21名,一下子降到了40名以后,拿着成绩单,父亲大发雷霆,把成绩单撕得粉碎,当着她的面扔到地上,并且气愤地说:“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玩!你就玩吧,以后再也不管你了,你已经不可救药!”
这次批评对小鸥的打击很大,以前她从未感觉自己“很差”,在父母的批评中,她才知道自己已经“不可救药”了。这使她产生了自卑感,从此她变得安静了,对谁也不多说话,变得沉默寡言了。
事实上,自卑心理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多数人的自卑是短暂的,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或是把它转化为自信了。只有长期处于自卑情绪中的人,才会对自己形成心理伤害。
在一次模特大赛上,有一个靓丽的女孩吸引了评委们的注意,无论身材、相貌、人品,都是完美的,而且她正在名牌大学外语系就读,父母是高干,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十全十美的女孩,在笔试时的文章里这样写道:“别人都说我孤傲,实际上是因为我太自卑了,我把自卑藏在心灵深处,用孤傲做盔甲保护自己,以免被别人伤害。”
自卑对孩子来说,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它束缚着孩子向上的动力,久而久之,就让他失去奋进的勇气和信心,认为自己注定了不如别人学习好,不如别人聪明,不如别人有能力等。有着这种心态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对他进行正确引导,消除他的自卑情绪,长大后他只能卑微地生活下去,认为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别人的,没自己的份儿。
哈佛一位教授说:“自卑是人生最危险的杀手,它可以轻而易举毁掉一个颇具才华的人。”一个怀有自卑情结的人,往往会坐失良机。当好机会出现在眼前时,不敢伸手一抓,不敢奋力一拼,白白让机会从身边溜走。
1951年,英国人弗兰克林从自己拍X射线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转向,他准备发表一次演讲,向外界公布自己的发现,但是自卑心理阻碍了他,使他放弃演讲。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发现了同一现象,并提出了DNA以螺旋结构的假说,这一假说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两人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弗兰克林就是因为自卑而放弃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如何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建立起自信。
顶级球王贝利的名字,世界上热爱体育的人无人不知,他为世界上亿万球迷所崇拜,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个自卑的胆小鬼,肯定会有许多人不相信。
年轻时的贝利得知自己入选巴西最有名的桑托斯足球队时,他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认为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和那些著名的球星一起踢球。在他不得不去桑托斯足球队报到时,他懊丧地对自己说:“在那里我只配当板凳队员。”
当教练硬逼着他上场踢主力中锋时,他感觉双腿好像长在了别人身上,不听自己的使唤。但他不断地告诉自己集中精力,鼓起勇气来,想一想平时是怎样做的……通过不断地鼓励和暗示,他终于可以轻松地在场上奔跑并漂亮地接球传球了。
由于他战胜了心中自卑的念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他才把自己的才能全部发挥出来,终于成为世界的球王。
自信是一种力量,孩子拥有自信,更快乐、更独立,更容易把身体里的潜能发挥出来。人身体里的潜能就像空气,无形无状,谁也无法用容器装载它。当一个人陷入自卑情绪里,潜能冬眠在心里;当他拥有了自信时,潜能一下子就复活了。
台湾出了一本名为《我叫谢坤山》的书。开头是这样写的:“假如你瞎了一只眼睛,请问你会不会哭泣?假如你断了一条腿,你会不会悲伤?假如你失去了两只膀子,你会不会痛不欲生?假如三种灾难同时降临在你一个人的身上,你该怎么活下去?”而这本书的作者谢坤山,16岁时高压电使他只剩下一只眼和一条腿,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孩子彻底废了,但十几年后,谢坤山成了台湾一位著名的画家,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而且他们每天陶醉在欢乐与幸福之中。
谢坤山这么个残缺不全的人,有如今的成功、幸福与美满,靠的是什么,就是自信。自信是一柄生命的火炬,高擎着它就能将人生的每一处照亮。
如何让孩子有自信?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1)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给孩子一些肯定和鼓励,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很有益处。一个著名女画家在回忆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讲了这样一件事,她在上幼儿园时,并不喜欢画画,总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每一次上画图课,都要大哭一场。有一次她只画了几个圆圈,内心很怕被人看见笑话。老师却当堂表扬了她,说她有三点进步,一是不哭了,画画认真;二是一口气就画了三个气球,画得快了;三是气球画得又大又圆。她听了,高兴极了,从此就喜欢上画画。
(2)讲述名人的故事
买一些名人传记之类的书籍,给孩子讲一些名人的童年趣事和培养自信的故事。比如,爱迪生小时候做过自己孵鸡蛋的蠢事;爱因斯坦到了3岁多才会说话;西奥多•罗斯福从小是个胆怯得看到老师就浑身发抖的孩子等,让孩子明白名人也不过如此,比自己强不了多少。然后告诉孩子,名人是如何克服自卑、建立自信的。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阁楼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各个港口;这位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儿子回忆童年时,他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些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轻看卑微。”
(3)让孩子的目光敢于正视别人
自卑的孩子看别人的目光往往是躲躲闪闪的,不敢看人家,怕别人看出自己的胆怯。让孩子正视别人,就等于告诉别人,我不心虚,我不害怕你,这样,就能给孩子带来自信,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4)自卑时让孩子把优点写出来
平时要给孩子灌输这样的理念。任何人都有缺点和毛病,再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当孩子自感不如别人时,就给他一张纸、一枝笔,让他把自己的优点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会感到原来自己有很多优点,无形中自信心就会增强起来。
黄美廉是美国加州大学艺术系的博士,是人们崇拜的对象,然而,在她幼年时,人们看她的眼神总带有几丝轻视和可怜,因为她从小就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肢体缺乏平衡感,说话也很吃力,但小小的黄美廉却从未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
我好可爱;
我的腿很长很美;
爸爸妈妈都那么爱我;
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
将会变得“无能”
在很多家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孩子非常热情地跑进厨房里帮母亲涮碗,不小心把饭碗掉到地上,碗摔碎了,母亲怒不可遏地看着孩子,大声斥责说:“谁让你洗碗了,不让你洗你偏不听!”孩子伤心地哭起来,母亲见状更生气,吼道:“闭嘴,不准哭,滚出去!”
孩子从懂事开始,就有一种“我是大人”的心理,他们会在某一天把父母的手甩开,独立行走,独立做事,以显示他长大了。这种表现更多地显示在对一些陌生事物的尝试上,他常常要帮大人干活,或者干脆抛开父母,独立行动。这时候,他做事情的失败率肯定是很高的。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应该做这些事情,孩子做成了,不屑一顾;孩子做错了,就大声地责备。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都会受到破坏,时间长了,他就会失去尝试的热情而过分地依赖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失去独立能力,变得不敢相信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结果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
杨莹莹是辽宁省某中学的初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上的尖子生,还是数学课代表。但在期中考试中,因为一时失误,数学卷中的最后一题做错了。数学成绩公布后,杨莹莹家里的天塌下来了,父母对她进行轮番轰炸。“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做什么都不认真。”“你是弱智还是缺心少肺,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下次再出错,小心给你颜色看!”……结果,杨莹莹在这种压力下,期末考试成绩更差了。到了初三的期末考试,她的学习成绩排在了全班的第45名。
由于孩子本身面对失败时,已感觉到心灵受到创伤,如果父母在这时不能了解孩子,反而加以责骂,那就表示父母不信任孩子的善意,孩子会将一切都解释为恶意,从而不敢再去接触这些失败。
有位家长曾问一位著名教育家:“我的孩子一点独立能力也没有,事事都靠家里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育学家说:“你的孩子洗碗时摔过碗碟吗?”
家长说:“摔过。”
教育学家说:“你对他什么态度?”
家长说:“我当时就把他大骂了一顿。”
教育学家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父母总是害怕孩子的失败,容不得孩子失败,就等于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思索和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或许就是父母理想中的“好孩子”,但他未来事业中注定要成为一个束手无策、依赖性强、面对困难没有积极心态的人。
试想一下,一个身体强壮、背阔腰圆的年轻人两手插在衣兜里,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是件多么让人头痛的事呀!
世界上没有常胜的将军,再了不起的将军也有打败仗的时候。让孩子勇敢地尝试,因为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勇敢地尝试,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的。因为恐惧失败而放弃任何尝试的机会,那就永远也不会进步。不能勇敢地尝试,就无从得知事物的深刻内涵,而尝试过,则由于对实际痛苦的亲身经历,而使得这种体验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其实,大多数的孩子从小都是优秀的,差别就在于父母的教育和面对孩子失败的态度。“没出息”、“无能”,这些字眼是孩子们最不爱听的,但出自父母口中的频率最高。面对孩子的失败,这些带着强烈贬损意味的话不知伤了多少孩子的心!作为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失败,一味地对孩子表示不满、斥责,评头论足,那么父母会痛心地发现,孩子真的如父母所说,变得“没出息”,变得“无能”了。
医学家史蒂芬•格雷,在医学界取得的成就被世人所称道。有一次,一名记者问他是如何取得这样杰出成就的呢?他说:“这和母亲对我的教育有关。”
格雷小时候,有一次尝试着到冰箱里拿瓶牛奶,结果他没有抓牢瓶子,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了满地,母亲听到声音跑进来,看到他正胆怯地站在那里。母亲不但没有斥责他,反而高兴地叫起来:“简直是牛奶的海洋,太漂亮了,你是不是该到海洋里去游泳呀。”
格雷当然乐意这么做,他坐在牛奶里高兴地玩耍了一阵子。
过了一会儿,母亲说:“这个海洋是你制造的,现在你必须把它收拾干净。”他拿了一块海绵吸起了地上的牛奶,母亲帮他用拖把擦掉牛奶。然后母亲又把奶瓶里装上水,放在冰箱里,教他如何正确地拿到牛奶而不让瓶子从手里掉下来。格雷说:“这堂课改变了我的一生。”
列宁曾经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能原谅。失败是孩子的权利,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失败。在西方国家里,父母很尊重孩子的这种权利。他们明白,失败对孩子来说并非坏事,失败可以使孩子更勇敢地面对挫折。比如,孩子摔了东西、和伙伴打架了、把其中某一物件拆散而装不上,他们都不理睬,让孩子从中体验失败,学会如何应对。西方父母的教子经验,值得我们的父母去学习。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面对孩子的失败呢?意大利著名女教育家玛亚利•蒙台梭利给我们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自己能为自己铺床单,但孩子铺床单的本事并不大,铺出来的床单皱皱巴巴。妈妈看了马上叫起来:“我的天!搞得乱七八糟,你这是干什么啊?”
接下来,蒙台梭利指出,那个指责孩子的妈妈破坏了孩子的热心、他的生命力以及做事情愿望,到了下一次铺床单时,他就会变得畏缩地离开,并且说:“这样吧,妈妈你来铺吧,我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面对这样的情况,蒙台梭利认为,妈妈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对孩子说:“我们需要换床单了,来,我们再来做这件事。”
当然,允许孩子犯错误,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我们给孩子的自由是相对的。比如,给予孩子在教室中自由活动的自由,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支配时间的自由,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或娱乐的自由,自己选择独处或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自由……但所有自由必须限制在不可以干扰或伤害别人之内。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现在我们的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怎么会连这个都不懂?”“简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脑好不好!”“看看人家的孩子”这些都是我们这些父母挂在嘴边上的话,他们只管信口说出来,却不知道他们这些话有多伤孩子的心!对孩子的打击有多大!
对于中国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赞扬。在学校里,作业做错了,回答不上来问题,课堂上大声说话,都会被老师批评;在家里,看电视时间长了,考试成绩差了,会被家长训斥。在孩子童年的记忆里,令他们记忆深刻的不是家长的批评,因为家长的批评的次数像吃饭一样,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最难忘的是那些夸奖和赞扬。
上海的教育专家在黄浦区、长宁区、闸北区的21所学校开展了一项题为“你觉得自己是不是好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竟然有90%以上的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
一位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指出,现在的孩子虽然吃得好、穿得好,但从得到的认同和赞赏来看,他们是“贫困”的一代。
调查表明,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后,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表扬越来越少了。
进入小学以后,家长赏识孩子往往只有一个目标??分数,生活中的所有一切都与分数联系起来。比如,考第一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就该永远是第一,可第一名只有一个,于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一旦落在第二名之后,便被认为是失败者。
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常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他们用鸡蛋挑骨头的眼光寻找孩子身上的问题。为了让孩子聪明,就说孩子太笨;为了让孩子动作麻利,就说孩子动作迟缓;为了让孩子认真,就说孩子粗心。孩子在这种歧视环境里,就会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遇事就会退缩,甚至畏惧。性格要强的孩子可能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仇视意识。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很喜欢弹钢琴,也有一定的天赋。父母就让他学弹琴,省吃俭用给他买了一架钢琴。但他们对孩子期望太高,孩子没有了一点自由,放学回来就让他学弹琴,稍一出错,就换来一通责骂,甚至体罚,孩子的耳边整天充斥着的都是“真笨”、“又错了”、“你怎么不长记性”之类的话语。孩子在这种刺激下,对弹琴慢慢失去了兴趣,他觉得钢琴剥夺了他的自由,让他变成了一个笨孩子,对钢琴产生了仇恨意识,而且这种意识与日俱增,终于有一天,他再不想听到钢琴的声音了,他觉得自己再弹下去,精神就要崩溃了,于是他举起一把铁锤,把钢琴砸烂了。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一篇名为《一生的战役》的散文里,说自己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
有一天,父亲读了三毛一篇文章,给她留了一张纸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后,竟感动得热泪盈眶。三毛在这篇文章里这样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孩子内心有着强烈的受赞欲,再差的孩子内心都有成为好孩子的欲望。表扬一个学生坐得好,比你批评一个孩子没坐姿更有效果。可能某个孩子因为你的赞扬“真自信”,而变得发言更积极,更大胆。可见,鼓励比批评更能激励孩子进步。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成长。”
有一位很有名的博士生导师,在读小学的时候,是个非常顽劣的孩子,在学校和家中整天上窜下跳,搞得父母和同学不得安宁,老师和父母都认为这个孩子没救了。他也因为经常遭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而感到非常自卑。
一天,在上班会课的时候,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夸奖了他,说他的顽皮或恶作剧都有独创之处,能够做出这种种恶作剧的孩子,大脑是很聪明的,功课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差。这样的同学不需要老师监督,只需要自己改变一下习惯,马上就会迎头赶上。老师这么一夸奖,他对自己就有了自信心。从此以后,便努力用功,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连那位夸奖他的老师都感到惊讶不已。
就是这位调皮的同学在30多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并且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朝的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思。”就是说,对待教育孩子,批评十次不如去表扬一次;对孩子批评多了,孩子不去改正,反而会挫伤了他的感情,还是夸奖的办法最好,不但容易让孩子接受,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思考。
孩子是一张白纸,开始学走路,没有不摔跤的,摔了跤,夸奖和表扬,就会给他带来勇气和信心,而没完没了地批评和责怪,就会让他变得不知所措。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整天惹自己生气,哪里有什么优点?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来衡量自己孩子,全是缺点,找不到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地方。其实,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并不了解,任何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是因为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地了解,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会发现他的优点多得让人惊讶。
也有的家长认为“成绩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孩子的优点夸不得。一位家长曾坦言,“小孩不好多表扬,多表扬了他就要‘翘尾巴’,小孩子都是刘阿斗,不能捧的!”即使孩子有了成绩,做了好事,他们虽然心里高兴,表面也不肯露出来,还不断地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如果老师预言某个学生有才华时,这个学生就会努力把才华表现出来给老师看。而当老师断定某个学生不可救药时,这个学生就会不思进取。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几年前,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到中国来访问,在一座学校里考察时,有一位班主任老师问专家:“先生,你能看得出这个班里有几个天才生吗?”这位专家立即信手点了几个学生。这几个学生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非常差,但是自从被专家指定为天才后,他们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学们羡慕他们,老师关心他们,家长不断夸他们。这几个孩子也觉得自己是“天才”,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进步非常快。
一年后,美国专家再次来到这所学校。班主任很高兴地说:“从您把他们指定为天才以后,他们的学习进步得飞快,现在全部都是班上的尖子生,请问你是怎么看出他们是天才的?”
专家微笑着说:“没有奥秘,我只是随手一指。”
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夸奖对孩子的作用时,这样说:当你有了天才的感觉,你就会成为天才。当你有了英雄的感觉,你就会成为英雄。
当然,对孩子来说,夸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夸奖或者内容贫乏而夸张的夸奖就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比如,会造成孩子虚荣心过强,或是对家长的虚伪表扬产生厌烦、反抗和逃避的心理等。如何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夸奖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鼓励孩子的爱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对于自己爱好的事情,孩子会很卖力、很投入地去做,而且会做得很好,父母要及早发现他感兴趣的事情,在孩子进行这项活动时,父母要把握住机会,给他以夸奖。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夸奖后,会更加卖力地做这件事情。
有一个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很贪玩,不爱学习,班上学生不喜欢他,这位老师也曾头疼过。后来,这位老师换了一双赏识的眼睛,发现了他爱朗读的优点。只要一有机会,老师就让他在班上朗读,并总是鼓励他“你读得真好”、“进步真大”。这个孩子在赏识下,变得爱学习了,连他的父母都激动地说:“孩子一回家就读书,可爱学习了!”
(2)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不同,身高、体重、胖瘦和长相各有不同,智商也有高有低,能力有强有弱,但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尤其是与众不同的优点。发现孩子的优点后,要赏识孩子的优点。从心里对自己灌输这样的理念:我的孩子是最棒的!在这种理念作用下,父母对孩子的赞扬和夸奖就是真诚的,孩子在父母鼓励下也感到自己“我真行”。
拿破仑•希尔是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他小时候顽皮得让人头痛,恶作剧花样层出不穷,家人和邻居都认为这样一个坏孩子简直无可救药,只有下地狱了,附近的地方只要有了什么坏事,大家都会一致认为那是他干的。希尔干脆破罐子破摔,挖空心思做一些更坏的事情,去报复别人。他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娶了继母。继母走进家庭的第一天,父亲对她说:希尔是这个家庭中最坏的一个。此时,他的继母却亲切地说:他是一个非常伶俐的孩子,而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把他所有伶俐的品质发挥出来。
继母发现了拿破仑•希尔的优点,在继母的鼓励下,拿破仑•希尔开始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了美国的成功学大师。
(3)尊重孩子的人格
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尊重孩子的人格也是赏识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蹲下身子,平视孩子,倾听孩子说话,会使孩子立刻感受到被尊重。
有这样一位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教育儿子的方式不是摆出一副家长架子、动不动就板起脸来训儿子,而是整天没大没小地跟儿子打打闹闹、没有当父亲的样子。别人看了,摆出一副长辈的样子说他:你这样跟儿子没大没小的不行,你早晚要吃这方面亏的。这位父亲对大家的劝说不理不睬,照样是我行我素,大家说看着吧,这样没有正经的父亲,孩子也不会有出息的,谁知十几年后高考结束了,别人家的孩子都落榜了,唯有他的儿子微笑着走进了清华大学。
于是,他周围的一群家长这下都不明白了,凭什么他的儿子能考上大学,还是名牌,都去他那里讨教教子招数。他说我的招数说出来让人笑话,说了也白说,你们肯定不会相信的,即使相信也做不到这一点。
其他的家长说:“你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这些家长逼着他说。
最后被逼无奈,他只好说了:“告诉你们吧!我教育儿子的全部奥秘是,我儿子六岁生日那天,我就跟他正式结拜成兄弟了!”
(4)夸奖一定要及时
孩子有了进步,做了好事,说明是孩子付出了努力而取得的。哪怕是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做了微不足道的好事,家长都要给予及时的夸奖,让孩子感到自己做得对,进步了。这样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会更加努力,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最终会达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如果家长只在心里高兴,而不把对孩子的夸奖表达出来,孩子就会感到家长对自己不关心,自信受挫,以后就再也不努力了。
(5)孩子有错时,要鼓励不要挖苦
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可以说没有哪个孩子不犯错误,孩子犯了错,决心改正时,父母不要用怀疑的态度对待孩子,说什么“这样的话你说过一百遍了,怎么没见你改呀”这类的话来讽刺挖苦孩子。因为孩子对错误有了认识后,最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和鼓励,得不到家长的鼓励,他会感到十分痛苦,很可能放弃改正的机会。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华盛顿砍掉樱桃树的故事。乔治•华盛顿出身于种植园主的家庭,家中有很多的果树园。果园内除了生长樱桃树外,还会生长出一些杂树,这些杂树对果树的生长影响很大,所以必须把它们铲除。有一天,华盛顿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斧头,让他把那些杂树砍掉,但不能砍掉一棵樱桃树。
可是,在砍杂树的过程中,他还是不小心砍倒了一棵樱桃树。傍晚时分,华盛顿回到家后,主动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爸爸,我错了,都怪我太粗心了,砍掉了一棵樱桃树。我以后一定注意。”父亲见他知错了,很高兴,夸奖他说:“你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我原谅你了。”
一位女生数学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一次数学测验后,她的数学老师批评她:“你为什么总是学不好数学?上高一时,有一道题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老师一提醒,她突然想起来,高一时,老师确实让她在黑板上演算过一道很难的题,但是她不知道这道题只有她一个人会做,老师也从没提起过,只是批评她笨,于是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与数学老师形成对比的是语文老师。一次,她在考试中没有写完作文,心情很不好。但是,在公布考试成绩时,语文老师却拿着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级上朗读,读完后说:“可惜文章没有写完,要扣分。”自此,她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6)当众鼓励孩子
在家中夸奖孩子和当着众人的面夸奖孩子,效果大不一样,因为孩子在众人面前得到夸奖时,孩子获得的喜悦更大,自信心会得到更大的膨胀。所以,父母要善于利用夸奖,在别人面前多夸奖孩子。但在众人面前夸奖时,一定要表现得真诚,表现得太假,孩子就会觉得太虚伪,不会收到什么效果。
上一篇 让孩子承担一定责任 帮胆怯孩子勇敢起来 | |
下一篇 家长会:孩子“心病”如何治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