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小小“攻击狂” - 教子有方
时间:2007-06-07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直面小小“攻击狂” - 教子有方网
关键字:直面 小小 攻击 教子有方
幼儿园的图书区,林林正在看《小熊维尼过圣诞》。媛媛走过来,从书架上挑了一本《迪斯尼儿童百科全书——地球知识》,坐在林林身边。此时林林正好看完自己手里的那本,一把夺过媛媛的书,嘴里还说:“我要看这本。”媛媛试图要回自己选的书,林林一把将她推倒,还踢了一脚。
·原因
娇纵。这是孩子们之间最为普遍的冲突之一,类似的举动在他们中间每天可能发生很多次。当然,林林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孩子有,成人也有,但其形成期在婴幼儿阶段。家家只有一个宝贝,自然是父母家人的中心,即使是一点点的要求亲人都会想方设法满足。有的家庭在什么事情上都“宝宝优先”,独吃独占,不与他人分享,导致了宝宝强烈的占有欲,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环境。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分辨能力较差。有的宝宝看到小朋友之间相互打闹,觉得有趣;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小伙伴推一下、打一下、抓一下,心里不服气,也学着同伴的样子还击,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老师和家人的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愈演愈烈;也有的是父母怕宝宝受欺侮,有意教宝宝“谁要打你、你就打他,咱不能吃这个亏”,父母是小宝宝心中的偶像,爸爸妈妈的话当然是“照听没商量”,错误的教育也会导致孩子“先下手为强”的不良习惯。有些父母性情粗暴,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大喊大叫,或动手打几巴掌,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身上,就会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另外,有少数宝宝从小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经常吵嘴、打架,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以攻击的方式对待别人;而幼儿经常看暴力动画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也会促成攻击心理的加强。
·解决方案
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等,使别的宝宝受到伤害。所以,孩子身上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如果孩子频繁地欺负小朋友,就更应当设法矫正了。
营造一个爱心空间。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亲人们中间,父母精心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让宝宝远离有攻击倾向的环境,也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话,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因素。像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随时用心培养孩子的爱心,比如借助一些小事让宝宝学会帮助、关心小朋友,也可以饲养兔子、鹦鹉、乌龟、金鱼等小动物,来培养爱怜之心。这些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亲和力强充满爱心的家庭里,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
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安、焦虑、烦恼、急躁、生气、愤怒都容易引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宝宝的控制能力差,很可能点火就着,并借助一些过激行为发泄心中的怨气。所以,父母平时可通过延迟满足、遇事冷处理的方式逐渐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心情不好,及时分析原因,找到一个相应的对策,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渠道,让他把积郁在心头的不快发泄出来,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也可利用“转移注意”法,在孩子情绪紧张或要对别人施以“暴力”时,分散他的注意力,带他去跑步、打球或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目的是使孩子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体验心态平和的乐趣,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如此坚持一段时间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遵守游戏规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多半是在与小朋友的游戏和交往中产生的,比如孩子在游戏中输了会耍赖,耍赖不成有可能动手打人,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向孩子讲明游戏的规则,说明这个规则谁都得遵守,引导孩子积极配合、友善对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给他一步的奖励,从头至尾都很守规矩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从正面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这种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包括情感的。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父母就应及时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被如此愉悦的情感激励着,孩子会努力做得更好。
分辨是非。孩子头脑中的是非观念是比较模糊的,所以,父母家人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宝宝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便孩子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孩子通常做完一件事很快就忘了,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省。但形象的东西往往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爸爸妈妈不妨通过讲故事、演木偶戏、小品等方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给孩子分析他的表现不好在哪里,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再进一步启发他想象一下招人喜欢的孩子有哪些好的表现,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帮孩子树立一个明晰的学习的榜样,激发他朝着好的方向去做,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原因
娇纵。这是孩子们之间最为普遍的冲突之一,类似的举动在他们中间每天可能发生很多次。当然,林林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攻击性。攻击性行为孩子有,成人也有,但其形成期在婴幼儿阶段。家家只有一个宝贝,自然是父母家人的中心,即使是一点点的要求亲人都会想方设法满足。有的家庭在什么事情上都“宝宝优先”,独吃独占,不与他人分享,导致了宝宝强烈的占有欲,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环境。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分辨能力较差。有的宝宝看到小朋友之间相互打闹,觉得有趣;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小伙伴推一下、打一下、抓一下,心里不服气,也学着同伴的样子还击,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老师和家人的及时而正确的引导,很有可能愈演愈烈;也有的是父母怕宝宝受欺侮,有意教宝宝“谁要打你、你就打他,咱不能吃这个亏”,父母是小宝宝心中的偶像,爸爸妈妈的话当然是“照听没商量”,错误的教育也会导致孩子“先下手为强”的不良习惯。有些父母性情粗暴,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大喊大叫,或动手打几巴掌,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身上,就会逐渐形成攻击行为。另外,有少数宝宝从小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中,父母经常吵嘴、打架,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以攻击的方式对待别人;而幼儿经常看暴力动画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也会促成攻击心理的加强。
·解决方案
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等,使别的宝宝受到伤害。所以,孩子身上一旦出现这种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如果孩子频繁地欺负小朋友,就更应当设法矫正了。
营造一个爱心空间。孩子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亲人们中间,父母精心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让宝宝远离有攻击倾向的环境,也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话,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因素。像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避免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随时用心培养孩子的爱心,比如借助一些小事让宝宝学会帮助、关心小朋友,也可以饲养兔子、鹦鹉、乌龟、金鱼等小动物,来培养爱怜之心。这些都可以减少冲突的产生,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亲和力强充满爱心的家庭里,孩子的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
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安、焦虑、烦恼、急躁、生气、愤怒都容易引起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宝宝的控制能力差,很可能点火就着,并借助一些过激行为发泄心中的怨气。所以,父母平时可通过延迟满足、遇事冷处理的方式逐渐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心情不好,及时分析原因,找到一个相应的对策,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当的渠道,让他把积郁在心头的不快发泄出来,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也可利用“转移注意”法,在孩子情绪紧张或要对别人施以“暴力”时,分散他的注意力,带他去跑步、打球或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目的是使孩子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体验心态平和的乐趣,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如此坚持一段时间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遵守游戏规则。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多半是在与小朋友的游戏和交往中产生的,比如孩子在游戏中输了会耍赖,耍赖不成有可能动手打人,这时候爸爸妈妈要向孩子讲明游戏的规则,说明这个规则谁都得遵守,引导孩子积极配合、友善对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给他一步的奖励,从头至尾都很守规矩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从正面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这种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包括情感的。比如孩子对别人友好,父母就应及时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被如此愉悦的情感激励着,孩子会努力做得更好。
分辨是非。孩子头脑中的是非观念是比较模糊的,所以,父母家人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宝宝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便孩子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孩子通常做完一件事很快就忘了,一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省。但形象的东西往往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爸爸妈妈不妨通过讲故事、演木偶戏、小品等方式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给孩子分析他的表现不好在哪里,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再进一步启发他想象一下招人喜欢的孩子有哪些好的表现,会做什么样的事情,帮孩子树立一个明晰的学习的榜样,激发他朝着好的方向去做,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
上一篇 秘籍之独生子女培养方略 - 教子有方 | |
下一篇 父母应给孩子的十大礼物 - 教子有方 |
相关信息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