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东成长记 >> 宝宝培养 >>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六)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六)


时间:2007-07-05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网
关键字:留守  幼儿  家庭  教育现状  调查研究      

(五)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幼年期是人生最初阶段的社会化时期,对人一生的社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奠定了社会化基础。而幼年期,个体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社会化的,家长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因此家庭是幼儿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然而,个体从出生到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到继续社会化以适应社会对人的各种要求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达到的,我们把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称为社会化因素。在此,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因素进行分析:

1、家庭内部因素

      (1)家庭内部客观因素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教育效果绝不仅仅是由于家庭的某一个有关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家庭内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由于父母双双长期外出务工,直接影响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内部因素的变化,为此,我们首先从家庭自然结构、父母劳动时间、家庭收入等客观因素的变化进行研究。

      ①家庭结构

      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长与孩子的相互作用,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失调现象,从而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的社会化过程。家庭结构可直接影响到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家庭人际关系的疏密程度。我国学者对两代人家庭(父母亲带着孩子生活)与三代人家庭(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上水平显著地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研究者认为,三代人家庭比两代人家庭在教育子女上有更多的弱点,祖辈对孙辈多偏重于养育。<1>在笔者的调查中,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是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的“三代人家庭”,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三代人家庭”,父母亲长期外出,只留下祖辈与孙辈两代人相依,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相聚次数少、时间短,部分学者把这类家庭称为“隔代家庭结构”。相对于普通的三代人家庭而言,这种家庭在教育子女上也有更多的弱点。在这类家庭中,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缺乏父母亲的抚养与教育。依据社会化理论,父母亲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交往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父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特殊性,造成了农村“留守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缺失,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此外,由于祖辈多偏向于养育,较溺爱孩子,易使“留守幼儿”过于放纵,任性及唯我。

      ②抚养者劳动时间

      调查显示,相对农村同龄人而言,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劳动时间更长,劳动量更大,抚养者劳动时间与劳动量的增加对于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一方面祖辈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祖辈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也会受到限制。其一,是由于农村“留守幼儿”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后,把离家远的田地租给他人耕作或丢荒,而离家近的田地往往被留下让老人耕作。此外,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基本上都饲养猪、鸡等家禽、家畜,都有自己的菜地,因此无形间增加了老人的工作量。在调查中,笔者对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幼儿”家庭一日活动作了粗略的记录:

案例6

      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幼儿”家庭,4岁小女孩(丽丽)和她61岁奶奶留在家中,女孩的爷爷在一年前到另一个儿子家居住了。

      早上7点:奶奶起床,然后喂猪、鸡和牛,做早饭。约8点:丽丽起床,祖孙俩吃早饭。早饭后奶奶把丽丽托给邻居的大孩子照看,自己到离家约一里远的大水潭边洗衣服。上午8:50:奶奶洗好衣服后回家,叫回孙女,然后到屋前菜地割猪食,而丽丽则在家自己玩、看电视。十多分钟后,老人把猪食拿回家,然后开始剁猪食、煮猪食。中途有约一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奶奶和丽丽说说话。之后,老人又开始喂猪、做午饭。中午12点多:吃完午饭,奶奶和丽丽睡了个午觉。下午2点:祖孙两人起床后,老人又把丽丽托给邻居家的大孩子照看,自己到村前的地里干活。下午4:30:奶奶从地里回来了,丽丽也回家了,老人开始喂猪、喂鸡和鸭,然后开始做晚饭,而丽丽则和邻居家的小伙伴在玩抛石子。傍晚7点:吃完晚饭,祖孙两人洗澡。晚上8点:老人带了孙女到邻居家聊聊天。晚上9点:两人回家睡下了,就这样过了一天。

      从笔者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在这一整天中,老人基本上都在忙着家务劳动和田间劳作,对孙女的教育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研究中,大多指出了农村家庭教育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很多时候却连这种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的家庭教育都无法保障。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抚养者劳动时间长短对家庭教育有显著的影响,抚养者劳动时间过长,势必会放松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

      ③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在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从而对其家庭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家庭经济状况,指的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多少,许多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都把家庭的经济条件看作影响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经济收入多少虽然不是家庭生活幸福和睦的唯一条件,但是却是家庭生活是否幸福、和睦的一个重要条件,因而对子女的教育也有一定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幼儿”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性非常强,即为了在短时间内积累一笔积蓄后返乡。他们节衣缩食,把打工所得的大部分收入都存了下来,因而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是明显的。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选择把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幼儿”,出于补偿的心理,他们和老人在经济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往往是有求必应的,不利于“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下面是笔者的一段观察记录:

案例7

      背景:丝丝从门外跑进来,奶奶正在喂猪。

      丝丝:奶奶,给我钱,我要去代销店(商店)。

      奶奶:又要去代销店?奶奶没钱了。( 用“又”字,看出丝丝常去代销店。)

      丝丝:有的!妈妈回来时给你钱了。

      奶奶:那些钱用完了。

      丝丝:有的!有的!( 跺脚,拉奶奶的衣服,可以看出比较任性。)

      奶奶:真的没了,不信你摸我的口袋。

      丝丝:掏奶奶的口袋,没发现钱,往地上一坐,拍打地板。过了约5分钟。(祖孙俩对峙)

      奶奶:好了,好了,起来吧!我拿钱给你,以后不能这样了。(老人妥协了,只留下一句苍白无力的要求“以后不能这样”。)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发现即使是无理的要求,老人最后还是妥协了,笔者也发现,这样的冲突在农村“留守幼儿”家庭中是经常发生的。问及老人为什么会妥协时,老人的说法是:“孩子也挺可怜的,我们也不缺那点钱。再说,我不给也没用,她的姑姑们打工回来都会给的,她已经习惯上代销店了。”在上述冲突中,老人对孙女的态度从拒绝-坚持拒绝-妥协,从中可以看出是老人的宠爱在起作用。在笔者调查的村庄中,共有5家小卖部,据观察,相对于同龄的孩子,农村“留守幼儿”光顾小卖部的次数更频繁,尤其是在父母亲回家看望他们的时候。而这种无条件给予满足的做法易使农村“留守幼儿”养成任性、奢侈等不良习惯。总之,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变量,如同一把双刃剑,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能会给孩子一生带来不同的影响。

      ④抚养者文化素养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其抚养者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所掌握人类精神财富的多少和所表现出的理论、知识水平,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实施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也早已证明:一般情况下,抚养者文化素养对孩子的学习、品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一般是成正比关系,因为文化水平高的抚养者往往在孩子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在笔者的访谈中,农村“留守幼儿”的抚养者基本上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不乏文盲或半文盲者,他们中受过教育者基本上也只上过小学,而抚养者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抚养者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思想境界、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应用等,农村“留守幼儿”抚养群较低的文化素养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这一观点也体现在笔者的调查中,在调查中,多数老人往往依据自己的经验来教养“留守幼儿”,当问及“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时,他们大多认为“依据自己的经验教养孙辈应该是会产生好效果的”。笔者也注意到,他们的教育内容大多过于陈旧,而教育方法也过于呆板,有些老人甚至有“树大自直”、“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将学校教育代替了家庭教育。

(2)家庭内部主观因素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

      农村“留守幼儿”父母长期双双外出,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年长的父母抚养,因此在家庭结构类型上,“留守幼儿”家庭属于“隔代抚养家庭”。一方面,在这类家庭中,老人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一定量的农业劳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他们的劳动量更大,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缩短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隔代抚养家庭中,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此外,由于父母亲双双长期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幼儿”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双方关系的疏远也影响了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的确立。

      ②教育期望

      本文所研究的教育期望包括农村“留守幼儿”父母亲及其抚养者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期望,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当前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幼儿”的父母亲多为青年,在这一群体中多数人受到初中以上的教育,为了改变家庭经济条件、孩子的教育等因素,他们选择双双外出打工。在陌生的城市中,他们挣到了票子,同时也忍受着被歧视的目光和不公平的待遇。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在学历依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职业定位的今天,却又感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自卑与自强的矛盾使他们对子女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希望,也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如蒋忠在对流动人口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与学习成绩存在较高的期望。在他的调查中,有高达34.7%的人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达到90分以上,有42.6%的人要求子女成绩达到80分以上,认为及格就行的人仅占7.9%。在家长对子女职业选择意向方面,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有较好工作者占65.3%,有13.2%的人希望孩子成为个体户,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当农民。<1> 说明他们有强烈的变革自己身份的意识,因而重视子女教育。在笔者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很多“留守幼儿”父母亲们都认同把孩子留给老人教育自己也不放心,如果村小学设有幼儿园,乐意让孩子上幼儿园,把孩子托给老师教育。祖辈们对农村“留守幼儿”也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大多希望孙子(女)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在城市中谋个好职位并能光宗耀祖。从严格意义上说,农村“留守幼儿”父母与祖辈对“留守幼儿”的教育期望均过于理想化,也体现出功利化的一面,由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他们强调了农村“留守幼儿”对识字、计算的学习。

      2、家庭外部因素

      家庭同时也是社会最微小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家庭教育不仅仅受到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家庭外部因素的制约,在这一部分,我们从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农村社区教育环境的影响力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农村幼儿教育

      农村幼儿教育的匮乏状态加剧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压力。在笔者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大多只在小学内附设学前班,招收5岁左右的幼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家庭往往把幼儿期教育等同于学前班教育而没有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意识。此外,笔者调查的村庄坐落于山区,各村庄之间距离的遥远使得农村幼儿园难以向外招生,生源的不足使农村幼儿园的开办较难实现,这造成了5岁以下的“留守幼儿”无法入学的客观事实。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家长对农村“留守幼儿”的高期望均使他们有送孩子入幼儿园的意愿与能力,农村幼儿教育的匮乏状态却使这些“留守幼儿”无法接受学前期教育,客观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祖辈的文化素养、劳动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又使他们无法胜任这一使命。

      (2)社区环境

      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早期家庭教育的指导有限也加剧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压力。在笔者调查地区,农村有线广播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乡村图书馆内几乎没有什么藏书,农村的教育宣传工作也很少涉及早期教育,而乡村偶尔举办的文艺活动也几乎没有涉及早期教育的内容,村委会、村妇联也并未把早期教育列入工作范畴。总之,农村幼儿教育的匮乏状态也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祖辈们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使他们无法胜任这一使命,加上社区教育资源的有限,无疑使祖辈们无从得到指导而加大其家庭教育的难度。

 

上一篇 中国孩子四强四弱
下一篇 0-6岁的孩子也有性表现




相关信息
1、警惕黑手让幼儿远离性侵犯
2、怎样在幼儿园里培养好习惯
3、婴幼儿教育误区 孩子发呆不是发傻
4、幼儿园学英语家园怎么看
5、幼儿学骑童车的4大注意 - 教子有方
6、家庭玩具的管理
7、冷锻炼对婴幼儿有益
8、幼儿排尿训练法
9、婴幼儿期孩子睡不宜弹簧床
10、婴幼儿期孩子应该睡木板床
11、如何消除1-3岁幼儿5类忧虑
12、谈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自尊心的影响
13、祖辈教育方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4、谈谈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15、改善家庭的心理环境
16、家庭游戏环境的布置
17、罗森塔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8、继承与超越——对我国幼儿家庭传统德育的思考
19、幼儿家庭教育十不宜
20、聘请家庭教师的几种误区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