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东成长记 >> 宝宝培养 >>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五)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五)


时间:2007-07-04    转载:东东成长记    来源:“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网
关键字:留守  幼儿  家庭  教育现状  调查研究      

(三)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方法调查

      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在对子女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由于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结构的特殊性,相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家庭教育方法呈现出下列特点。

(1)机械传授

      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教育方式的运用,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抚养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加上读书看报量有限,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留守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在笔者的观察中也发现很多老人往往简单地采用“纸上识字”法,把自己认识的字写在纸上,让孙辈进行简单的重复背诵。

(2)实际锻炼、切身体验

      虽然老人更易溺爱孩子,以至过于“包办”,但由于农村“留守幼儿”家庭中老人的劳动特点,使得他们不得不选择“放手”,让农村“留守幼儿”进行实际锻炼。实际锻炼是让孩子身体力行、亲自去做,从中受到锻炼,以便学会某种技能、技巧,增长实际才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笔者在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的访谈观察中发现,这些家庭的老人除了抚养孙辈外,还承担一些农活及家务劳动,在很多时候,他们是没办法随时陪在孩子身边,而不得不让“留守幼儿”自己亲自动手,进行实际的锻炼。

(3)表扬为主、正面强化

      由于抚养者的特点,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倾向于以表扬奖励、正面强化为主。在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研究中,都肯定了很多农村家庭教育方法的简单性和粗暴性,很多农村家长过于粗暴地使用批评、惩罚手段。在很多时候,家长们往往把批评惩罚作为一种自己“出气”的方式,而非教育手段。由于孩子的缺点、过失、错误伤害了家长的感情和面子,他们往往采用简单地否定、粗暴的训斥甚至是体罚的方法给孩子难堪。但在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抚养者基本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经历了数十年的生活磨练、人事变迁,相对于年轻的父母们而言,他们的心境更平和,教育幼儿的方法更温和。如在笔者的访谈中,约有70%的老人表示自己基本上不打骂孩子,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时,自己很少进行严厉的批评。因此,在很多农村家庭,幼儿对父母(尤其是父亲)都心存一定的畏惧感,但在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孩子们却很少畏惧自己的祖辈,这种没有心理负担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4)过于放纵、要求不足

      农村“留守幼儿”基本上是由祖辈们抚养的,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农村“留守幼儿”往往过于放纵,严格要求较少。在笔者的访谈中,很多老人都谈及孙辈不太听自己的话,难管。因为老人更易溺爱孩子,加上有怕孙辈出了差错,难以向孩子的父母交代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过于迁就和溺爱,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赞赏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农村“留守幼儿”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的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下列是笔者的个别观察记录:

案例4-1

      背景:午饭时间,饭前妮妮未曾洗手,吃饭时直接用手向盘子中抓菜。

      奶奶:妮妮,用筷子夹。

      妮妮不理睬,接着抓菜。

      奶奶:听见了没,我叫你用筷子,怎么就不听呢?

      妮妮还是不理睬。

      奶奶摇头,叹了一口气,接着吃饭。

      分析:妮妮几次用手抓菜,奶奶都是在语言上给予提醒,但从未在行动上给予纠正。在这段对话中,老人处于两难的境地,也始终是妥协、顺从的一方,满足孙女及时的快乐,没有对孙辈提出要求与约束。在调查中发现,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留守幼儿”家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放纵使农村“留守幼儿”难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综合农村“留守幼儿”家庭各方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虽然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面,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

1、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内容的片面化体现在忽视绘画、儿歌、手工及舞蹈等方面的教育。从前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9.5%的老人教孙辈绘画和手工,也只有4.7%的老人时常教孙辈念儿歌,其他老人则是“自己不教,因为自己也不会”,而在讲故事方面,80.9%的农村老人给“留守幼儿”讲过故事,而所选择的故事类型也较单调,主要是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总之,是老人们自己知道的故事,很少有农村老人能借助如今的儿童读物给幼儿讲故事,因为“家里基本没有这种书”、“自己也不会讲”。其他老人很少会给“留守幼儿”讲故事,主要是“家里、地里的活太多”。在调查中发现,基本上没有农村老人教“留守幼儿”舞蹈,因为“自己也不会”。其次,这种片面化还体现为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调查发现,虽然具备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普遍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如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许多农村“留守幼儿”普遍存在饭前不洗手,直接用手抓饭菜、乱喝生水等不良习惯。此外,很多老人由于溺爱孩子,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很多农村“留守幼儿”没能掌握必要的礼仪规矩,如进餐时大声喧哗、不会倾听别人的说话等等。最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欠缺也说明了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的片面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留守幼儿”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家庭教育方法的陈旧性

      在前文的调查中已发现,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方法较陈旧。主要表现在强调机械传授法的大量使用。在笔者所能观察到的农村“留守幼儿”家庭识字、计算教育中,老人们往往是让孙辈进行简单的重复,注重的是自身的灌输过程,忽视了幼儿的接受、理解过程。

3、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性

      综合前文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的教育观念的陈旧性主要表现为:在家庭养育观上,农村“留守幼儿”抚养者比较看重养儿的“防老”作用,表现为“为个人、为家庭”型的家庭养育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儿童发展观上,很多老人强调“树大自直”的观点,过于看种成熟的作用;在家庭教子观上,相当一部分“留守幼儿”抚养者倾向于轻家庭、自身的教育职责、任务,重幼儿父母、学校的教育职责及任务,他们关注“留守幼儿”的养育,而把其教育问题推给孩子的父母和学校。

4、“留守幼儿”与父母间亲子教育长期缺失

      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幼儿”远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亲子教育的长期缺乏。如此长期以往,影响了农村“留守幼儿”对父母的信任与依恋。下列是笔者的一段对话记录:

案例5

      在笔者的调查期间,有1个6岁“留守幼儿”的母亲从广东某工厂回老家待产,由于生产时大出血未能及时送医院而不幸死亡。出殡的当晚,小女孩站在一旁看着棺材及忙碌的众人,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并直打哈欠。笔者问:“你知道妈妈去哪儿了吗?”,小女孩:“他们说她死了。”,笔者再问:“你难过吗?”,小女孩的回答居然是:“不知道!”,笔者又问:“平时想妈妈吗?”,小女孩的回答还是:“不知道!”。

      女孩的奶奶告诉笔者,小女孩在刚断奶时父母就去广东打工了,小女孩的第一声妈妈是冲着自己的姑姑叫的。从小女孩对母亲死亡的反应中,笔者并未发现悲伤的成分,这样近乎冷漠的反应可能会使人难以置信,但它却真实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近乎冷漠的反应也正是源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这种长期的亲子教育缺失使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父母亲回家后又该如何重树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上一篇 看美式家教如何改造中国[小皇帝]
下一篇 “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六)




相关信息
1、警惕黑手让幼儿远离性侵犯
2、怎样在幼儿园里培养好习惯
3、婴幼儿教育误区 孩子发呆不是发傻
4、幼儿园学英语家园怎么看
5、幼儿学骑童车的4大注意 - 教子有方
6、家庭玩具的管理
7、冷锻炼对婴幼儿有益
8、幼儿排尿训练法
9、婴幼儿期孩子睡不宜弹簧床
10、婴幼儿期孩子应该睡木板床
11、如何消除1-3岁幼儿5类忧虑
12、谈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自尊心的影响
13、祖辈教育方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14、谈谈幼儿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15、改善家庭的心理环境
16、家庭游戏环境的布置
17、罗森塔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18、继承与超越——对我国幼儿家庭传统德育的思考
19、幼儿家庭教育十不宜
20、聘请家庭教师的几种误区

1.本文章来源于网上,本站只是转载!